[發(fā)明專利]一種帶遠紅外輔助加熱裝置的漆包線烘烤爐
| 申請?zhí)枺?/td> | 201210484273.9 | 申請日: | 2012-11-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938277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2-20 |
| 發(fā)明(設計)人: | 顧坤楠 | 申請(專利權)人: | 蘇州市新的電工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B13/30 | 分類號: | H01B13/3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眾聯(lián)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顧進 |
| 地址: | 215000 江蘇省蘇州***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紅外 輔助 加熱 裝置 漆包線 烤爐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漆包線烘烤爐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帶遠紅外輔助加熱裝置的漆包線烘烤爐。
背景技術
漆包線在烘烤處理中容易因烘烤不充分產生氣泡進而影響漆包線質量,目前所使用的臥式漆包線烘烤爐為了防止烘烤不充分,漆包線表面出現(xiàn)氣泡,對漆包線進線相應的限速,這樣雖然提高了產品的質量,但會大大影響了漆包線生產效率。
發(fā)明內容
針對以上問題,本發(fā)明通過設計一種帶遠紅外輔助加熱裝置的漆包線烘烤爐,在臥式漆包線烘烤爐主體漆包線進口一側設置遠紅外輔助加熱裝置,并根據相應的檢測報告選擇最佳的波長,從而大大提高了漆包線生產效率及生產質量,為達此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帶遠紅外輔助加熱裝置的漆包線烘烤爐,包括臥式漆包線烘烤爐主體,所述漆包線烘烤爐還包括遠紅外波長為2.5-3.5μm的遠紅外輔助加熱裝置,所述遠紅外輔助加熱裝置沿漆包線進線方向設置在臥式漆包線烘烤爐主體漆包線進口一側。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最佳遠紅外波長為3.2μm,經我方多次數據求積歸納得到最佳遠紅外波長為3.2μm,因此選擇遠紅外波長為3.2μm。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遠紅外輔助加熱裝置長度為1m,本專利遠紅外輔助加熱裝置長度不宜過長也不宜過短,過短遠紅外光波吸收效果不好,過長則會大大增加設備成本,經我方計算以長度為1m性價比最佳。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烘烤爐最大涂覆厚度為3.5μm,通過實驗數據可知本專利涂覆厚度為3.5μm時,漆包線雖然會有連續(xù)氣泡,但總體質量依然不錯,超過3.5μm漆包線質量直線下降,因此最大涂覆厚度應該選為3.5μm,此時性價比最高。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烘烤爐內漆包線運行的VD值為20,通過實驗數據可知設置遠紅外輔助加熱裝置后漆包線運行的VD值為20增速率為54%,此時漆包線外觀質量非常不錯,經試驗表明若VD值再高質量就會明顯下降。
本發(fā)明為一種帶遠紅外輔助加熱裝置的漆包線烘烤爐,在臥式漆包線烘烤爐主體漆包線進口一側設置遠紅外輔助加熱裝置,讓漆包線在進入烘烤爐蒸發(fā)帶后進行遠紅外烘烤,從而可以使得漆包線內青漆溶劑得到足夠揮發(fā),從而在同樣條件下可以增加每次涂覆的厚度,同種厚度的情況下可以增加限速,此外本專利根據相應的檢測數據對遠紅外輔助加熱裝置的遠紅外波長進行了選擇,使得漆包線能有最佳的吸收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工作示意圖:
圖2是液體清漆紅外吸收光譜圖;
圖3是遠紅外加熱裝置放射特性圖;
圖4是本發(fā)明烘烤爐AIW涂裝試驗數據圖;
圖5是本發(fā)明烘烤爐AIW作業(yè)條件比較圖;
1、漆包線;?2、切線臥式漆包線烘烤爐主體;3、遠紅外輔助加熱裝置。?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發(fā)明做詳細的說明:
本發(fā)明通過設計一種帶遠紅外輔助加熱裝置的漆包線烘烤爐,在臥式漆包線烘烤爐主體漆包線進口一側設置遠紅外輔助加熱裝置,并根據相應的檢測報告選擇最佳的波長,從而大大提高了漆包線生產效率及生產質量。
作為本發(fā)明一種具體實施例,本發(fā)明提供工作示意圖如圖1所示一種帶遠紅外輔助加熱裝置的漆包線烘烤爐,包括臥式漆包線烘烤爐主體2,所述漆包線烘烤爐還包括遠紅外波長為2.8μm的遠紅外輔助加熱裝置3,此處遠紅外輔助加熱裝置3遠紅外波長選擇2.5-3.5μm,是因為經我方液體清漆紅外吸收光譜試驗見圖2液體清漆紅外吸收光譜圖表明在遠紅外波長為2.5-4.0μm時液體清漆吸收率處于峰值狀態(tài),遠紅外加熱裝置放射特性試驗見圖3遠紅外加熱裝置放射特性圖表明在遠紅外波長為2.0-4.0μm放射能量強度也處于峰值,由于放射能量強度與液體清漆吸收率均處于峰值,因此可得遠紅外波長選擇2.5-3.5μm的加工效果最佳,所述遠紅外輔助加熱裝置3沿漆包線進線1方向設置在臥式漆包線烘烤爐主體2漆包線1進口一側。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蘇州市新的電工有限公司,未經蘇州市新的電工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484273.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