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汽車裝飾件注塑模具的機械式頂出機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478663.5 | 申請日: | 2012-11-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831957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6-04 |
| 發明(設計)人: | 吳凱;王志白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9C45/40 | 分類號: | B29C45/40 |
| 代理公司: | 重慶華科專利事務所 50123 | 代理人: | 徐先祿 |
| 地址: | 400023 *** | 國省代碼: | 重慶;8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汽車裝飾 注塑 模具 機械式 機構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汽車裝飾件注塑模具部件,具體涉及一種汽車裝飾件注塑模具的機械式頂出機構。
背景技術
注塑類模具主要由澆注部分、頂出部分、冷卻部分組成。澆注部分的作用:向模腔提供熔融膠料;頂出部分的作用:將成型產品平穩順暢頂出;冷卻部分的作用:使填充滿模腔的膠料快速冷卻。部分汽車裝飾件由于產品與型芯接觸面積大,產品有較大的抱緊力。模具為實現產品能夠較順暢地頂出會采用產品二次頂出的方式。由于注塑機頂棍只能提供一次頂出動力來源,以往模具采用油缸來提供第二次頂出動力來源,但油缸頂出緩慢的特性,造成產品頂出時間較長,影響了產品的生產效率。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汽車裝飾件注塑模具的機械式頂出機構,它能快速將注塑產品從模具中頂出,提高注塑類模具生產效率。
本發明所述的一種汽車裝飾件注塑模具的機械式頂出機構,包括中部呈“門框”?形的模架、連接在所述模架中部下端的底板,在該底板上設有兩個分別與兩根注塑機頂棍對應的頂棍過孔,在該底板上還設有多根垂直的頂出板限位柱,其特征是:
一第一次頂出板的下面與所述多根頂出板限位柱的上端接觸,在所述第一次頂出板的中部設有第一通孔,在靠近第一通孔的邊緣設有四個杠桿構件,在所述第一次頂出板上還設有第一次頂出桿;
一第二次頂出板重疊在第一次頂出板的上面,在所述第二次頂出板的中部設有一與第一次頂出板上的第一通孔對應的第二通孔,在靠近第二過孔的邊緣設有四個分別所述杠桿構件的一端對應的槽口,在第二次頂出板還設有第二次頂出桿及與第一次頂出桿對應的過孔;第一次頂出桿和第二次頂出桿的上端從所述模架的頂部伸出與注塑產品接觸;
一頂出板導柱的下端定位連接在所述底板的中部,所述頂出板導柱的上端依次穿過第一次頂出板上的第一通孔、第二次頂出板上的第二通孔與模架頂部定位連接;
四個型芯頂出塊設在所述模架頂部的里面,所述四個型芯頂出塊分別與設在第一次頂出板上的四個杠桿構件一端對應/接觸。
所述的一種汽車裝飾件注塑模具的機械式頂出機構,其所述杠桿構件的中部與一第一轉軸配合并通過鎖緊塊和第一螺釘定位連接在所述第二次頂出板上,在所述杠桿構件的兩端分別設有一軸承,兩軸承分別通過金屬卡子和第二轉軸連接在所述杠桿構件的兩端;所述四個杠桿構件的一端分別與所述四個型芯頂出塊的下端對應/接觸,所述四個杠桿構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次頂出板接觸。
進一步,在所述四個型芯頂出塊的下端分別設有第一耐磨片,在所述第二次頂出板的下面設有四塊第二耐磨片,所述四塊第二耐磨片分別與所述四個杠桿構件的另一端接觸。
進一步,在所述頂出板導柱的中部設有導套,該導套的外壁與所述所述第一次頂出板上的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次頂出板上的中第二通孔配合。
進一步,所述頂出板限位柱通過第二螺釘定位連接在所述底板上;所述底板通過第三螺釘連接在所述模架中部的下端。
本發明是通過杠桿構件依靠注塑機來實行模具二次頂出的。將擺杠桿構件通過第一轉軸固定的第一次頂出板上,杠桿構件的一端與型芯頂出塊對應/接觸而另一端與第二次頂出板的下面接觸。注塑機頂棍推動第一次頂出板向上運動從而帶動第一次頂出桿向上頂出以實現注塑產品第一次頂出。當頂出一段行程后,型芯頂出塊與杠桿構件接觸。杠桿構件在第一轉軸的帶動下發生翻轉從而帶動第二次頂出板加速向上運動進而帶動第二次頂出桿加速向上運動實現注塑產品第二次頂出。為了避免杠桿構件同一部位反復接觸磨損,杠桿構件通過滾動軸承與第二次頂出板及型芯頂出塊接觸。第二次頂出板與型芯頂出塊與杠桿構件的接觸部位采用耐磨片及滑動軸承單獨制作,以便減少機構磨損。
本發明較現有二次頂出系統具有以下優點:避免了因為油缸頂出造成模具頂出效率低下及頂出更加平穩可靠。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杠桿構件分布在次頂出板上的示意圖;
圖3是圖2的A-A剖視圖;
圖4是底板、第一次頂出板、第二次頂出板和模架與頂出板導柱配合的示意圖;
圖5是圖1的A部放大圖;
圖6是杠桿構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杠桿構件與第二次頂出板和型芯頂出塊的相對位置示意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478663.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