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紡織用漿液相對粘度自動測試裝置無效
| 申請號: | 201210470291.1 | 申請日: | 2012-11-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837445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6-04 |
| 發明(設計)人: | 陸留情 | 申請(專利權)人: | 吳江市利群紡織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N11/06 | 分類號: | G01N11/06 |
| 代理公司: | 南京縱橫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 地址: | 215228 ***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紡織 漿液 相對 粘度 自動 測試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紡織測試裝置,尤其涉及一種紡織用漿液相對粘度自動測試裝置。
背景技術
漿液粘度是漿液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漿液粘度的大小影響漿液的流變性、成膜性和粘附性,進而影響漿液在漿紗中浸透與被覆的比例、上槳率和毛羽貼附率等漿紗質量指標,為此,紡織廠和漿液生產廠非常重視漿液粘度這一指標。漿液粘度指標分別為絕對粘度和相對粘度兩種。由于漿液絕對粘度的測試,所采用的測試設備價格昂貴,且操作不便,因此現漿液粘度普遍采用的是測試其相對粘度。目前,測試漿液相對粘度通常采用的是漏斗式粘度計,其結構簡潔、價格低廉;其測試方法為:將調制好的漿液放入可保溫的容器中,把漏斗式粘度計的標準漏斗放入漿液中預熱幾分鐘,提起漏斗,當漏斗離開液面時立即按下秒表開始計時,當漿液漏完時再次按下秒表,記錄漿液從漏斗漏完所需的時間。但是,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存在著以下問題:一是操作不便,測試時,需要兩手同時操作,一手提著粘度計,另一手控制秒表,操作極其不便;而是測試結果誤差較大,測試的起止點(漏斗離開液面、漿液漏完)均由人眼觀察,存在視覺誤差,再加上可控制秒表時,秒表的啟停會產生一定的不協調,造成誤差可達20%,并且測試結果因人而異,可比較性差。此外,當粘度計從漿桶內不斷向上提起至離開液面是,在壓差的影響下,漿液已開始向下流,而計時卻是以漏斗離開液面時開始,造成結果偏小。
發明內容
發明目的: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紡織用漿液相對粘度自動測試裝置,簡化漿液相對粘度測試難度、提高測試精度。
技術方案: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紡織用漿液相對粘度自動測試裝置,包括豎直放置的筒體、光收發器、薄型浮片、計時器和控制器,所述筒體的下端設置有漏口;所述筒體用于容置漿液,所述薄型浮片浮于漿液上方,所述光收發器的端頭與筒體保持固定、且位于薄型浮片的正上方;
所述光收發器通過端頭向薄型浮片發射光信號,以及接收該光信號的反饋光信號,并將發射光信號和反饋光信號發送給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根據光收發器發送的信息計算漿液高度,并用于設定漏漿起始計時高度和漏漿停止計時高度,以及控制計時器計時;
所述計時器對漏漿時間進行計時。
使用時,先向筒體內放置一定量的漿液,將薄型浮片浮于漿液上方,調整端口位于薄型浮片正上方,設定漏漿起始計時高度和漏漿停止計時高度;然后打開漏口,漿液開始從漏口流出;控制器通過光收發器實時監測薄型浮片的高度,以確知漿液高度;當漿液高度達到漏漿起始計時高度時,控制器控制計時器開始計時(或記錄此時時間),漿液高度持續降低,當達到漏漿停止計時高度時,控制器控制計時器停止計時(或記錄此時時間);最后通過相關計算即可獲知漿液的相對粘度。
優選的,所述筒體為保溫筒體。
有益效果:本發明提供的紡織用漿液相對粘度自動測試裝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自動控制計時的啟停,能夠有效提高測試精度。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更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1所示為一種紡織用漿液相對粘度自動測試裝置,包括豎直放置的保溫筒體1、光收發器2、薄型浮片3、計時器和控制器,所述筒體1的下端設置有漏口;所述筒體1用于容置漿液,所述薄型浮片3浮于漿液上方,所述光收發器2的端頭與筒體1保持固定、且位于薄型浮片3的正上方;
所述光收發器2通過端頭向薄型浮片3發射光信號,以及接收該光信號的反饋光信號,并將發射光信號和反饋光信號發送給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根據光收發器2發送的信息計算漿液高度,并用于設定漏漿起始計時高度和漏漿停止計時高度,以及控制計時器計時;
所述計時器對漏漿時間進行計時。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吳江市利群紡織有限公司,未經吳江市利群紡織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470291.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