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醫用屈膝下肢移動支具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464189.0 | 申請日: | 2012-11-1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940563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2-27 |
| 發明(設計)人: | 王駿飛;熊進;仲小霞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 |
| 主分類號: | A61H3/04 | 分類號: | A61H3/04 |
| 代理公司: | 南京中新達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26 | 代理人: | 孫鷗;朱杰 |
| 地址: | 210008 ***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醫用 屈膝 下肢 移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下肢保護性支具,特別涉及一種醫用屈膝下肢移動支具。
背景技術
在本發明之前,沒有即可以移動又可以支撐人體的膝關節支具。膝關節以下部位的創傷骨折手術后,如果需要局部制動,膝關節以下需要使用支具,而現有支具僅僅能固定和保護小腿和足踝,不能允許負重。患者如需站立或短距離移動時,需要雙手扶拐杖,或助行器。此時患者需要同時使用雙上肢和健側下肢負重,還需患肢大腿用力提起,避免足著地。不僅四肢均要用力,容易全身疲勞,而且雙手得不到解放,不能進行其他操作。若有一側上肢同時患病傷時,此種情形比較常見,那么患者在無他人協助時就只能臥床,不能自由活動,對患側肢體的恢復,全身生理和心理的康復均極為不利。此外,膝關節以下部位受損、病變的患者若長期使用現有普通支具,患肢關節得不到不運動,會使本來尚正常的膝關節、髖關節僵硬,大腿、小腿肌肉萎縮,股骨和脛骨的廢用性骨質疏松,患側肢體發生深靜脈血栓的風險也會明顯增加。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就在于克服上述缺陷,研制一種醫用屈膝下肢移動支具。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
醫用屈膝下肢移動支具,四肢平角下端連接萬向輪,四肢平角中部連接支撐桿一端,其主要技術特征在于支撐桿另一端連接托盤,托盤連接支撐墊的下部,支撐墊為U型結構,包括底板、前板和兩側側板;所述底板為矩形,寬度為人體小腿寬度,長度為小腿長度外長度的三分之二;所述前板為矩形,寬度與底板一致,高度為人體大腿長度的三分之二;所述側板為梯形,與前板相鄰處高度與前板高度一致,與底板相鄰處長度與底板一致,上邊為斜邊,短邊長度是高度的三分之二;高度調節柄與托盤連接。
本發明的優點和效果在于:1.患者的患側膝關節屈曲90度,呈跪姿跪于支具的膝關節的支撐墊中,有效地利用了患者健全的膝關節及大腿,使患者能在不借助雙拐或他人的幫助下能站立。2.患者在站立或移動時,不需要雙手扶支具,可以騰出雙手,有利于患者的自理。3.由于在該支具上,患肢是屈膝90度狀態,腓腸肌和比目魚肌等小腿后側肌群處于放松狀態,尤其有利于跟腱斷裂術后,跟骨骨折術后、踝關節骨折的康復。4患者利用本發明,能依靠自身的力量站立和移動,在完全康復前自理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患者的社會心理方面的康復。5.本支具具有高度調節柄,膝關節支撐墊的高度可調節,適用于不同身高的患者。6.本支具的膝關節支撐墊部分符合人體工學原理,與大腿、小腿、膝關節緊密貼合,分散應力,無需與人體捆綁即可與患肢結合,不論與肢體結合還是分離均方便。7.本支具無左右區分,適用于任意患側。8.由于在支具中患肢的膝關節是負重部位,所以小腿中段以下的部位(脛腓骨中下段、踝關節、距骨、跟骨、足、跟腱)骨折、損傷、疾病、手術后均適用。
本發明不僅可以使患者在保護病損的膝關節以下的部位,同時還可以使患者離開床和輪椅,而且可以防治下肢制動導致的靜脈血栓癥、肌萎縮、廢用性骨質疏松等并發癥。
附圖說明
圖1——本發明結構左視圖。
圖2——本發明結構主視圖。
圖3——本發明結構俯視圖。
圖中各標號對應部件如下:
支撐墊1、托盤2、支撐桿3、四肢平角4、萬向插輪5、高度調節柄6。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2、3所示: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未經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464189.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痔瘡手術吸膿涂藥設備及方法
- 下一篇:硅膠裝料托盤自動搬運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