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利用茶渣制作食用菌基質的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210463746.7 | 申請日: | 2012-11-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819259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5-28 |
| 發明(設計)人: | 馬淳沂;張慧勤 | 申請(專利權)人: | 鎮江新區雨泰香茗園藝專業合作社 |
| 主分類號: | C05G3/00 | 分類號: | C05G3/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12002 江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利用 制作 食用菌 基質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利用茶渣制作食用菌基質配制方法,特別是涉及一種利用工業化茶葉提取物生產后的茶渣來培育食用菌的基質,屬于食用菌基質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近10年來,我國茶飲料、速溶茶和茶多酚等深加工產品的生產量快速遞增,茶飲料位于飲用水和碳酸飲料之后名列各類飲料第三位。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膜技術、冷凍干燥技術應用于速溶茶制備,速溶茶生產技術趨向成熟,速溶茶市場逐漸增長,目前全國速溶茶年產量約?3500噸。這些茶飲料及速溶茶公司每年產生的茶渣達到16萬噸。隨著農業廢棄物(包括茶渣等)以及日常生活的廢棄纖維產品(如廢紙及其他廢紙產品等)?大量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如何合理處理這些原料的問題,已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重視。但相關的科學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我國目前對茶渣的綜合利用仍處在初步研究階段.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茶渣成分的分析以及茶渣用作飼料的研究。隨著研究的深入。科研人員發現將茶渣開發為肥料可有效解決大量茶渣造成的污染問題。同時變廢為寶,給生產企業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
傳統的食用菌栽培基質延續至今已有千年的使用歷史.如棉籽殼、玉米芯、雜木屑、麥麩,稻草、高粱殼等.栽培技術也日趨成熟。這些常規基質的特點主要有營養成分豐富、具有較好的碳氮比例、物理化學結構適合食用菌生長、價格低廉、來源廣泛等。因此。利用常規基質栽培食用菌一直是我國食用菌產業最主要的生產方式,占據著非常重要的社會地位。
在食用菌產業快速發展的今天。雖然常規基質的使用仍然占據著主導地位,但是由于其價格的不斷上漲,以及國家對環保節能要求的不斷提高,許多新型栽培基質相繼被研究出來并加以利用.它們不僅有效降低食用菌生產成本.擴大材料來源,促農增收;同時可變廢為寶,帶動相天產業發展.實現農業綜合利用開發。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利用茶渣等廢棄物制作一種基質,能夠降低食用菌的栽培成本,促進農民收入。
本發明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
一種食用菌栽培基質,其特征在于:該基質組成成分包括茶渣粉碎、高壓滅菌、冷卻、消毒后與草炭、蛭石、草木灰混配后接種、發菌管理。
該基質組成成分中,按體積計算,其組分比例為茶渣20-35%,蛭石20-30%,草炭20-30%,草木灰20-30%。
所述食用菌基質優選的理化性狀指標為:總養分含量2.6%,含水量(游離水)25%,總孔隙度60%,容重0.4?g/m3,pH為5.5,EC值為1.6mS/cm,有機質(干基)含量≥27%。
具體實施方法:
實施例1:
一種食用菌專用基質,該育苗基質由茶渣等有機廢棄物粉碎、高壓滅菌、冷卻、消毒后與草木灰、蛭石、草炭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該育苗基質組分中,按照體積比計算,其比例為:茶渣︰草木灰︰蛭石︰草炭=35︰20︰25︰20。
該食用菌基質N+P2O5+K2O總養分含量為2.4%,游離水含量35%,總孔隙度65%,容重0.6?g/m3,pH為5.5,EC值為1.7mS/cm,干基有機質含量≥28%。
實施例2:
一種食用菌專用基質,該食用菌基質由茶渣等有機廢棄物粉碎、高壓滅菌、冷卻、消毒后與草木灰、蛭石、草炭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該育苗基質組分中,按照體積比計算,其比例為:茶渣︰草木灰︰蛭石︰草炭=30︰15︰20︰35。
該育苗基質N+P2O5+K2O總養分含量為1.3%,游離水含量25%,總孔隙度55%,容重0.15?g/m3,pH為5.5,EC值為0.6mS/cm,干基有機質含量≥25%。
實施例3:
一種食用菌專用基質,該食用菌基質由茶渣等有機廢棄物粉碎、高壓滅菌、冷卻、消毒后與草木灰、蛭石、草炭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該育苗基質組分中,按照體積比計算,其比例為:茶渣︰草木灰︰蛭石︰草炭=25︰20︰35︰20。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鎮江新區雨泰香茗園藝專業合作社,未經鎮江新區雨泰香茗園藝專業合作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463746.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