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智能血壓測量裝置無效
| 申請號: | 201210462727.2 | 申請日: | 2012-11-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908129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2-06 |
| 發明(設計)人: | 范曉楓;范瑜青;胡建春;胡杰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蘇中訊數碼電子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61B5/02 | 分類號: | A61B5/02;A61B5/021 |
| 代理公司: | 江蘇圣典律師事務所 32237 | 代理人: | 胡建華 |
| 地址: | 214221 江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智能 血壓 測量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人體心血管數據檢測裝置,特別是一種智能血壓測量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傳統的電子血壓計只是單一的測試和顯示被測量者的血壓及脈搏數據,然后儲存到電子血壓計的存儲器中,雖然有一定的使用性,但還存在以下不足。?
微處理器功能不夠強大,存儲空間和處理能力有限,在血壓數據統計和變化趨勢方面受到較大的限制;為血壓計單獨配置高性能處理器既不現實,也不經濟。?
現有技術中血壓計的顯示屏一般采用段碼或小尺寸點陣屏顯示,顯示界面簡單、顯示信息單一。?
大部分血壓計不能進行數據傳輸,單獨設有數據傳輸功能的血壓計,一般采用藍牙、無線局域網等方式傳輸,存在成本高、功耗大、使用不便捷等方式,頻繁的電池更換不利于環境保護。?
發明內容
發明目的: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智能血壓測量裝置。?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智能血壓測量裝置,包括血壓計本體,血壓計本體內設有MCU主控單元,在血壓計本體上設置有移動終端數據接口,血壓計本體內設有數據傳輸模塊,移動終端數據接口通過數據傳輸模塊連接MCU主控單元。?
本發明中,所述移動終端數據接口為mini?usb接口或者micro?usb接口中的任意一種或兩種。?
本發明中,所述數據傳輸模塊包括型號為RC523的微處理芯片,MCU主控單元與所述RC523的微處理芯片之間采用SPI接口協議。?
本發明中,所述微處理芯片RC523的信號輸出端口TX1、TX2采用RS232接口通訊方式連接,用于形成一個13.56MHz的能量載波。?
本發明中,所述微處理芯片RC523的無線信號輸入信號端RX采用RS232接口通訊方式連接,用于對信號進行檢測和解調。?
有益效果:本發明所述智能血壓測量裝置可采集人體測量的血壓、脈搏、心率數據信息,血壓測量主體和手機之間在非接觸式狀態下(十厘米以內)采用短距離高頻無線傳輸技術將數據進行點對點數據傳輸。手機可對數據進行分析與管理,為用戶建立健康管理檔案,檔案信息可也上報給健康管理平臺,對用戶健康情況進行及時指導,給用戶提供正確及時的健康指導和就醫服務。?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做更進一步的具體說明,本發明的上述和/或其他方面的優點將會變得更加清楚。?
圖1是本發明血壓測量裝置外形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血壓測量裝置與手機連接使用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血壓測量裝置功能方塊圖。?
圖4是本發明血壓測量裝置工作流程圖。?
圖5?是本發明血壓測量裝置數據傳輸RC523微處理芯片接口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智能血壓測量裝置,包括血壓計本體,血壓計本體內設有MCU主控單元,在血壓計本體上設置有移動終端數據接口,血壓計本體內設有數據傳輸模塊,移動終端數據接口通過數據傳輸模塊連接MCU主控單元。所述移動終端數據接口為mini?usb接口或者micro?usb接口中的任意一種或兩種。所述數據傳輸模塊包括型號為RC523的微處理芯片,MCU主控單元與所述RC523的微處理芯片之間采用SPI接口協議。所述微處理芯片RC523的信號輸出端口TX1、TX2采用RS232接口通訊方式連接,用于形成一個13.56MHz的能量載波。所述微處理芯片RC523的無線信號輸入信號端RX采用RS232接口通訊方式連接,用于對信號進行檢測和解調。?
實施例
如圖1所示,本發明血壓測量裝置,在正面具有血壓計一般的操作功能,如未有智能手機連接時,可作普通的便捷血壓計終端使用,具有普通血壓計的血壓、脈搏、心率等測量功能,可在LCD屏上直接顯示。?
如圖2所示,本發明血壓測量裝置,在血壓計操作面另一端,具有移動終端數據接口,可將智能手機放置在槽內并與血壓計進行聯動操作,控制血壓計測量的開始與結束,并接收血壓計的血壓、脈搏、心率等測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蘇中訊數碼電子有限公司,未經江蘇中訊數碼電子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462727.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