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汽車換檔桿結構以及汽車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210460041.X | 申請日: | 2012-11-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937180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2-20 |
| 發(fā)明(設計)人: | 施斌 | 申請(專利權)人: | 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16H59/02 | 分類號: | F16H59/02;B60K20/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聯合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112 | 代理人: | 羅建民;鄧伯英 |
| 地址: | 241006 安徽***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汽車 換檔 結構 以及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汽車技術領域,涉及一種汽車換檔桿結構以及包含該換檔桿結構的汽車。
背景技術
汽車換檔桿用于汽車的變速器上,主要作用是支持汽車調節(jié)檔位,保證駕駛員能準確可靠地使變速器掛入所需的任一檔位,并可隨時使之退到空檔。
現有的換檔桿結構為整體式的結構,即換檔把手固定連接在連桿的一端,連桿的另一端與換檔機構相連,因此這種換檔桿結構中,換檔把手的高度位置是不可調節(jié)的,這樣的結構可能存在如下幾個問題:第一,由于高矮胖瘦不同的人對于同一高度的換檔位置的操控感受是不一樣的,使得同一款車的換檔操作不一定適合不同人的需求,而換檔過程的舒適順暢對于行車安全來講又是至關重要的;第二,由于駕駛員的座椅通常可以進行前后或呈角度調節(jié),如果通過增加座椅進行上下調節(jié)的功能,以方便不同的人適應換檔把手的位置,這對座椅而言,則加大了座椅設計的復雜程度,大大增加生產成本;同時,座椅的調節(jié)很大程度上是先滿足駕駛員視線良好、方向盤位置、腿部舒適等因素,而根據這些因素對座椅進行的調節(jié)往往又與所需換檔把手的相對位置不一致。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便于駕駛員調節(jié)換檔把手高度的汽車換檔桿結構以及包含該汽車換檔桿結構的汽車。
解決本發(fā)明技術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該汽車換檔桿結構包括換檔把手和換檔連桿,其中,所述換檔連桿包括上部連桿、下部連桿和固定機構,所述下部連桿的下端與換檔機構相連,所述上部連桿的上端與換檔把手連接,其下端能夠套設在下部連桿的不同高度位置處,所述固定機構用于將上部連桿固定在所述下部連桿的不同高度位置上。
一種優(yōu)選方案是,所述上部連桿為圓柱形,上部連桿上設有第一外螺紋,所述第一外螺紋沿上部連桿的軸向延伸;所述下部連桿為中空的圓筒形,所述上部連桿能夠伸入所述下部連桿中,所述下部連桿的外壁上設有第二外螺紋,所述第二外螺紋從下部連桿的上端部向下延伸;所述固定機構包括固定螺母,所述固定螺母內部設有與上部連桿的外壁相適配的第一內孔和與下部連桿的外壁相適配的第二內孔,所述第一內孔與所述第二內孔連通,第一內孔中設有與所述第一外螺紋配合的第一內螺紋,第二內孔中設有與所述第二外螺紋配合的第二內螺紋。
另一種優(yōu)選方案是,所述上部連桿為圓柱形,上部連桿上設有凸起和第一外螺紋,所述凸起設于上部連桿的下部,所述第一外螺紋設于凸起的上方并沿上部連桿的軸向延伸;所述下部連桿為中空的圓筒形,下部連桿的內壁上開設有與所述凸起形狀相適配的凹槽,所述凹槽從下部連桿的上端部向下延伸,上部連桿上的凸起能夠嵌合在所述凹槽中并能沿凹槽的高度方向移動,所述下部連桿的外壁上設有第二外螺紋,所述第二外螺紋從下部連桿的上端部向下延伸;所述固定機構包括固定螺母,所述固定螺母內部設有與上部連桿的外壁相適配的第一內孔和與下部連桿的外壁相適配的第二內孔,所述第一內孔與所述第二內孔連通,第一內孔中設有與所述第一外螺紋配合的第一內螺紋,第二內孔中設有與所述第二外螺紋配合的第二內螺紋。
進一步優(yōu)選的是,所述凸起的橫截面形狀為矩形,所述凸起與上部連桿一體成形。
優(yōu)選的是,該汽車換檔桿結構還包括有安裝板,所述安裝板的一端與所述下部連桿的下端連接,其另一端與換檔機構連接。
一種汽車,包括汽車換檔桿結構,所述汽車換檔桿結構采用上述的汽車換檔桿結構。
為了實現換檔把手的高度可調,本發(fā)明將常規(guī)的整體式的換檔桿結構拆分成了上部連桿、固定螺母和下部連桿三部分,通過調節(jié)上部連桿和下部連桿之間的相對位置,并通過固定螺母與上部連桿、下部連桿之間的螺紋配合來固定換檔連桿的位置,從而可調節(jié)換檔把手的高度。同時還可以通過凸起以及與凸起適配的凹槽來限制換檔連桿的軸向轉動。
本發(fā)明汽車換檔桿結構具有如下優(yōu)點:
1.由于本發(fā)明中的換檔把手高度可調,因此可以滿足不同體型特征的人群需求,大大減少了為改變駕駛員與換檔把手的相對位置而改變座椅或其他結構的研發(fā)成本,同時良好的換檔把手空間位置有利于提高駕駛的舒適性與安全性;
2.本發(fā)明換檔桿結構簡單緊湊,裝配起來簡單方便,且占用空間較小,不影響換檔桿的外觀和功能;
3.本發(fā)明所提供的換檔把手高度調整方便,同時將常規(guī)的整體式換檔桿拆分成上下兩部分的結構,更換零件方便,通用性強。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1中汽車換檔桿結構的外形圖;
圖2是本發(fā)明實施例1中汽車換檔桿結構的剖面視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460041.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