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高轉速汽油發(fā)動機曲柄連桿機構潤滑系統(tǒng)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210454072.4 | 申請日: | 2012-11-1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926837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2-13 |
| 發(fā)明(設計)人: | 吳喆;程應維 | 申請(專利權)人: | 力帆實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01M1/06 | 分類號: | F01M1/06 |
| 代理公司: | 重慶市前沿專利事務所 50211 | 代理人: | 方洪;郭云 |
| 地址: | 400037 重*** | 國省代碼: | 重慶;8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轉速 汽油 發(fā)動機 曲柄 連桿機構 潤滑 系統(tǒng)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發(fā)動機技術領域,具體地說,特別涉及一種高轉速汽油發(fā)動機曲柄連桿機構的潤滑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曲柄連桿機構是發(fā)動機重要的組成部分,功用是把燃氣作用在活塞頂上的力轉變?yōu)榍S的扭矩,從而向工作機械輸出機械能。曲柄連桿機構一般由主要機體組、活塞連桿組、曲軸飛輪組構成,它們的工作條件是高溫,高壓,高速和化學腐蝕,所以曲柄連桿機構潤滑不良,相對運動件的摩擦力就變大,機械損失加大,發(fā)動機動力就會下降。故潤滑油道設計就顯得極其重要。
現(xiàn)有的發(fā)動機曲柄連桿機構潤滑油道一般分為兩種:一種為壓力潤滑為主,飛濺潤滑輔助,其特點是機體組裝有機油泵,曲軸內部有細長的油道,機油泵把機油壓入曲軸的油道中,潤滑受力和摩擦最大的曲柄銷與連桿組件的連接表面;另外一種是飛濺潤滑,有專用的甩油裝置讓機油飛濺起來潤滑各運動受力摩擦面,其中一部分機油會濺入曲柄銷與連桿組件的連接表面的縫隙中,使其達到潤滑效果。現(xiàn)有的兩種潤滑油道存在的不足在于:
1、壓力潤滑方式機構設計復雜,加工工藝高,成本較高。如連桿小頭由于無機油壓入,必須增加減模的銅套保證活塞銷潤滑。由于增加了機油泵和銅套,成本偏高。
2、飛濺潤滑使用甩油裝置,將機油濺入各運動受力摩擦表面。但是由于飛濺潤滑是由外向內,且機油容易起泡,在發(fā)動機處于高轉速高負荷下,會造成摩擦表面供油不足,從而影響潤滑效果。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潤滑效果良好的高轉速汽油發(fā)動機曲柄連桿機構潤滑系統(tǒng)。
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高轉速汽油發(fā)動機曲柄連桿機構潤滑系統(tǒng),在連桿(1)的小頭開設活塞銷孔(2),連桿(1)的小頭通過穿設在活塞銷孔(2)中的活塞銷(20)與活塞(21)連接,活塞(21)設置于曲軸箱(22)上的氣缸套內,連桿(1)的大頭與連桿蓋(3)相對接,由第一連桿螺栓(4)和第二連桿螺栓(4’)固定,連桿(1)大頭上的第一圓弧槽與連桿蓋(3)上的第二圓弧槽合圍形成曲柄銷孔(5),該曲柄銷孔(5)中裝有上軸瓦(6)和下軸瓦(7),上軸瓦(6)及軸瓦(7)環(huán)抱在曲柄銷(23)的中部,曲柄銷(23)的左右兩端分別與左曲柄(24)和右曲柄(25)連接,左曲柄(24)和右曲柄(25)均通過軸承與曲軸箱(22)相支承,所述連桿蓋(3)底部的一端斜向下延伸,形成甩油塊(8),在所述連桿(1)大頭的第一圓弧槽的內壁上開有上集油槽(9),該上集油槽(9)環(huán)繞在上軸瓦(6)的外面,且上軸瓦(6)上開有第一進油孔(10),第一進油孔(10)貫通上軸瓦(6)的內外表面;在所述連桿蓋(3)的第二圓弧槽的內壁上開有下集油槽(11),該下集油槽(11)環(huán)繞在下軸瓦(7)的外面,并在下軸瓦(7)上開有第二進油孔(12),該第二進油孔(12)貫通下軸瓦(7)的內外表面;所述下集油槽(11)和上集油槽(9)相對接,組成一個圓環(huán)形的凹槽,并且下集油槽(11)通過油道(13)與甩油塊(8)頂面開設的進油槽(14)相通。
本發(fā)明在連桿大頭及連桿蓋上增加集油槽,在軸瓦上開設進油孔,并在甩油塊內增設潤滑油道。當發(fā)動機處于旋轉工作狀態(tài)時,甩油塊接觸到曲軸箱內的機油并使其飛濺。甩油塊上的進油槽鏟起機油并存儲,機油在離心力的作用下,通過連桿蓋的油道進入下集油槽。下集油槽處的機油一部分通過第二進油孔進去下軸瓦內表面潤滑曲軸銷,另一部分在離心力的作用下進入連桿大頭的上集油槽。上集油槽處的機油通過第一進油孔進入上軸瓦內表面潤滑曲軸銷。同時,機油通過甩油塊飛濺起來,一部分潤滑發(fā)動機曲軸箱內的其他部件,一部分濺入到連桿小頭,潤滑活塞銷。
由此可見,本發(fā)明在不改變汽油發(fā)動機性能和潤滑方式的情況下,把單向的潤滑進油改為雙向潤滑進油,徹底解決了高轉速發(fā)動機的連桿組件潤滑問題,不僅結構簡單,制作容易,而且能夠確保連桿組件各摩擦表面供油充足,潤滑效果既良好又可靠。
所述油道(13)為直通孔,該油道(13)在下軸瓦(7)的切線方向上。以上結構一方面有利于加工;另一方面,通過油道向下集油槽進油的方向與連桿組件轉動的方向相反,這樣進油量大,并且機油從油道流向下集油槽以及從下集油槽流向上集油槽均非常順暢。
作為優(yōu)選,所述油道(13)的孔徑為2.9-3.1mm。油道的大小以2.9-3.1mm為宜,油道太小,則進油量不足,達不到良好潤滑的效果;油道太大,不僅沒有必要,而且會降低連桿蓋的結構強度。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力帆實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未經(jīng)力帆實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454072.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