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梯狀太赫茲波偏振分束器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449905.8 | 申請日: | 2012-11-1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928918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2-13 |
| 發明(設計)人: | 李九生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計量學院 |
| 主分類號: | G02B6/126 | 分類號: | G02B6/126 |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張法高 |
| 地址: | 315470 浙***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梯狀太 赫茲 偏振 分束器 | ||
1.一種梯狀太赫茲波偏振分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信號輸入端(1)、第一信號輸出端(2)、第二信號輸出端(3)、基體(4)、第一直波導(5)、第二直波導(6)、第三直波導(7)、第四直波導(8)、第五直波導(9)、第六直波導(10)、第七直波導(11)、開口圓環(12)、開口方形框(13);基體(4)上設有第一直波導(5)、第二直波導(6)、第三直波導(7)、第四直波導(8)、第五直波導(9)、第六直波導(10)、第七直波導(11)、開口圓環(12)、開口方形框(13),第一直波導(5)的左端與信號輸入端(1)相連,第一直波導(5)的右端連在第二直波導(6)的左側中心位置;第二直波導(6)的右側上、下部和第五直波導(9)的左側上、下部之間分別設有第四直波導(8),且上側第四直波導的左下和右上位置分別設有開口圓環(12),下側第四直波導的左上和右下位置分別設有開口方形框(13),兩個第四直波導(8)中間等間距放有兩個第三直波導(7);第六直波導(10)和第七直波導(11)對稱分布在第五直波導(9)的右側,且第五直波導(9)的右側上部與第六直波導(10)的左端連接,第五直波導(9)的右側下部與第七直波導(11)的左端連接,第六直波導(10)的右端與第一信號輸出端(2)相連,第七直波導(11)的右端與第二信號輸出端(3)相連;太赫茲波從信號輸入端(1)輸入,第一信號輸出端(2)輸出TE波,第二信號輸出端(3)輸出TM波,獲得偏振分束的功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梯狀太赫茲波偏振分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體(4)的材料為二氧化硅,基體(4)的長度為840~900μm,寬度為900~1000μm,高度為200~300μm。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梯狀太赫茲波偏振分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直波導(5)的長度為150~200μm,寬度為50~60μm,高度為40~60μm。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梯狀太赫茲波偏振分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直波導(6)的長度為30~40μm,寬度為500~600μm,高度為40~60μm。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梯狀太赫茲波偏振分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直波導(7)的長度為300~400μm,寬度為20~30μm,高度為40~60μm;兩個第三直波導(7)之間的間隔距離為150~160μm。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梯狀太赫茲波偏振分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四直波導(8)的長度為300~400μm,寬度為40~50μm,高度為40~60μm;所述的開口圓環(12)的外半徑為50~60μm,內半徑為30~40μm,圓環的開口長度為20~30μm;所述的開口方形框(13)的外邊長度為100~120μm,方形框的寬度為20~30μm,方形框的開口長度為20~30μm。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梯狀太赫茲波偏振分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五直波導(9)的長度為90~100μm,寬度為500~600μm,高度為40~60μm。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梯狀太赫茲波偏振分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六直波導(10)和第七直波導(11)的長度均為150~200μm,寬度均為50~60μm,高度均為40~60μm;第六直波導(10)與第七直波導(11)之間的距離為280~290μm。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梯狀太赫茲波偏振分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直波導(5)、第二直波導(6)、第三直波導(7)、第四直波導(8)、第五直波導(9)、第六直波導(10)、第七直波導(11)的材料均為硅。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計量學院,未經中國計量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449905.8/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移動式存放架
- 下一篇:一株銅綠假單胞菌及其獲取方法與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