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稻麥節秸稈吸收切碎收集機械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448950.1 | 申請日: | 2012-11-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960119B | 公開(公告)日: | 2018-02-23 |
| 發明(設計)人: | 馬榮朝;雷小龍;茍文;詹友林;張興;馬菁 | 申請(專利權)人: | 四川農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A01D43/06 | 分類號: | A01D43/06;A01D43/08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625014 四川***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種稻 秸稈 吸收 切碎 收集 機械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農作物秸稈回收的農業機械裝置,屬于農業機械領域,尤其是稻麥秸稈節吸收、切碎及收集于一體的稻麥節秸稈吸收切碎收集機械。
背景技術
農作物秸稈指成熟農作物的莖葉(穗)部分總成,占光合作用產物生物產量的一半以上,是農作物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含有高的粗纖維量(30%~40%)及木質素,富含氮、磷、鉀、鎂和有機質等,是一種多用途的再生生物質能源。目前秸稈的利用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作飼料青儲、直接燃燒成草木灰還田、碎秸稈還田、壓縮為成型的生物質燃料、發酵產沼氣、制生物質乙醇和制糖等。作為牲畜的飼料能夠消化部分秸稈,但受食用周期的影響,利用率仍較低。由于秸稈直接燃燒污染大氣環境、增加了CO2的排放、降低大氣能見度、妨礙交通等危害,現國家有關部門嚴令禁止焚燒秸稈。而秸稈還田技術具有增產、提高土壤氮磷鉀養分含量和改良土壤等功效,是有效利用秸稈的重要途徑。然而中國人均占有耕地少,復種指數高,倒茬間隔時間短,加之秸稈碳氮比高,不易腐爛。所以秸稈還田常因翻壓量過大,土壤水分不適,施氮肥不夠,翻壓質量不好等原因,出現妨礙耕作,影響出苗,燒苗,病蟲害增加等現象,有的甚至造成減產。為了克服秸稈還田的盲目性,提高效益,推動秸稈還田發展。中國農科院土肥所等單位研究了中國華北、西南、長江中游、浙江三熟制種植區,江蘇水旱輪作區的秸稈還田的適宜有效條件,使秸稈還田各項技術具體化、數量化,制定了各地適宜的秸稈還田量。土壤需求纖維素,通過休整、輪作等方式,使用有機肥有助于增產和保護環境。秸稈還田是土壤獲取纖維素的最有效的途徑,但土壤對纖維的容量是有限的,一方面秸稈還田過多會直接影響后期的農作物播種;另一方面土壤過分纖維化,來不及分解的有機酸影響根系發育,反而引起農作物減產。因此,將秸稈集中進行生物質能源轉換,是解決秸稈產量大和能源不足的有效途徑。目前,秸稈回收主要為聯合收割機作業時排出的大量莖稈(一般為切碎莖稈,長度約15~20cm)。因此,研究適宜于回收切碎秸稈的農業機械,為秸稈的有效利用提供保障。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針對秸稈回收不夠及機械化程度低的問題,設計了一種集吸收、切碎和收集功能于一體的稻麥節秸稈吸收切碎收集機械。該稻麥節秸稈吸收切碎收集機械根據目前農村秸稈回收實際情況,在風的引力下該機械將秸稈節吸入,進行切碎和收集。該農業機械以拖拉機為動力,為秸稈吸收及切碎提供足夠的動力。該稻麥節秸稈吸收切碎收集機械應用風的引力作用,使田間的秸稈回收率達到95%以上,收集的秸稈大量、成批、細碎,符合生物質能源利用的標準。為下茬耕作清理好田地,應用機械化回收秸稈再利用,避免了環境污染,且為生物質能源開發利用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本發明的稻麥節秸稈吸收切碎收集機械,廣泛適用于平原、丘陵山區適宜機械化作業的地區,同時也可為公司規模化回收秸稈提供操作簡單、生產效率高的農業機械。
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本發明的稻麥節秸稈吸收切碎收集機械,采用拖拉機后端進行牽引。所述的秸稈吸收、切碎、收集機械采用三點懸掛方式與拖拉機連接,所述的動力輸出軸通過聯軸器與傳動軸II連接,將動力輸出到傳動軸II上,后通過所述的皮帶輪將動力傳輸到風扇上,并帶動所述的旋轉刀片轉動。風扇的轉動使切碎機箱體內產生低壓,吸頭、圓形塑料管與切碎機箱體形成一個封閉系統,從而使秸稈在風的引力作用下進入箱體,在秸稈進入箱體的位置安裝有所述的壓草輪I和壓草輪II,使秸稈穩定、扁平狀進入箱體,所述的高速旋轉刀片與定刀片之間形成較大的剪切力,使進入箱體的秸稈進行切碎;同時箱體與所述的出料管、出料口仍形成一個系統,將切碎的秸稈輸出到出料口進行收集。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四川農業大學,未經四川農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448950.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