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鰭結構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210447851.1 | 申請日: | 2012-11-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811342B | 公開(公告)日: | 2017-08-25 |
| 發(fā)明(設計)人: | 朱慧瓏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H01L21/336 | 分類號: | H01L21/336;H01L29/06 |
| 代理公司: | 中科專利商標代理有限責任公司11021 | 代理人: | 倪斌 |
| 地址: | 100083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結構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公開涉及半導體領域,更具體地,涉及一種鰭結構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平面型半導體器件的尺寸越來越小,短溝道效應愈加明顯。為此,提出了立體型半導體器件如FinFET(鰭式場效應晶體管)。一般而言,F(xiàn)inFET包括在襯底上豎直形成的鰭以及與鰭相交的柵極。因此,溝道區(qū)形成于鰭中,且其寬度主要由鰭的高度決定。然而,在集成電路制造工藝中,難以控制晶片上形成的鰭的高度相同,從而導致晶片上器件性能的不一致性。
發(fā)明內(nèi)容
本公開的目的至少部分地在于提供一種鰭結構及其制造方法。
根據(jù)本公開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制造鰭結構的方法。根據(jù)一示例,該方法可以包括:對襯底進行構圖,以在襯底的選定區(qū)域上形成初始鰭;在襯底上形成電介質(zhì)層,使得電介質(zhì)層實質(zhì)上覆蓋初始鰭,其中位于初始鰭頂部的電介質(zhì)層厚度充分小于位于襯底上的電介質(zhì)層厚度;以及對電介質(zhì)層進行回蝕,以露出初始鰭的一部分,其中,初始鰭的露出的所述部分用作鰭。
根據(jù)本公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鰭結構。根據(jù)一示例,該鰭結構可以包括:襯底;在襯底上由襯底構圖而形成的多個鰭;以及在襯底上形成的、部分地填充相鄰鰭之間的間隙的電介質(zhì)層,其中,每一鰭的頂面大致持平,電介質(zhì)層的頂面大致持平。
附圖說明
通過以下參照附圖對本公開實施例的描述,本公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將更為清楚,在附圖中:
圖1-6是示出了根據(jù)本公開實施例的制造鰭結構流程的示意圖;
圖7和8示出了在根據(jù)本公開實施例的鰭結構上進一步形成的半導體器件的示意圖;
圖9-13是示出了根據(jù)本公開另一實施例的制造鰭結構流程的示意圖;以及
圖14示出了在根據(jù)本公開另一實施例的鰭結構上進一步形成的半導體器件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參照附圖來描述本公開的實施例。但是應該理解,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公開的范圍。此外,在以下說明中,省略了對公知結構和技術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公開的概念。
在附圖中示出了根據(jù)本公開實施例的各種結構示意圖。這些圖并非是按比例繪制的,其中為了清楚表達的目的,放大了某些細節(jié),并且可能省略了某些細節(jié)。圖中所示出的各種區(qū)域、層的形狀以及它們之間的相對大小、位置關系僅是示例性的,實際中可能由于制造公差或技術限制而有所偏差,并且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jù)實際所需可以另外設計具有不同形狀、大小、相對位置的區(qū)域/層。
在本公開的上下文中,當將一層/元件稱作位于另一層/元件“上”時,該層/元件可以直接位于該另一層/元件上,或者它們之間可以存在居中層/元件。另外,如果在一種朝向中一層/元件位于另一層/元件“上”,那么當調(diào)轉朝向時,該層/元件可以位于該另一層/元件“下”。
為控制鰭的高度,常規(guī)的思想是控制鰭構圖工藝中的參數(shù)。例如,在通過刻蝕襯底形成鰭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刻蝕參數(shù)來控制刻蝕深度,并因此控制所形成的鰭的高度。與此不同,根據(jù)本公開的一些實施例,并不刻意去精確控制鰭構圖工藝,而是在通過構圖在襯底上形成初始鰭之后,再在襯底上形成電介質(zhì)層以基本上覆蓋初始鰭。然后,可以對電介質(zhì)層進行回蝕,以露出初始鰭的一部分。這樣,以初始鰭的露出部分作為最終器件的鰭,其高度基本上由其頂面到電介質(zhì)層的頂面的距離決定。
根據(jù)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可以如此形成電介質(zhì)層,使得電介質(zhì)層基本上覆蓋初始鰭時(即,在多個初始鰭的情況下基本上填充初始鰭之間的間隙時),位于初始鰭頂部的電介質(zhì)層厚度充分小于位于襯底上的電介質(zhì)層厚度,例如初始鰭頂部的電介質(zhì)層厚度可以小于位于襯底上的電介質(zhì)層厚度的三分之一,優(yōu)選為四分之一。例如,這可以通過高密度等離子體(HDP)淀積來實現(xiàn)。另外,在形成多個初始鰭的情況下,位于每一初始鰭的頂面之上的電介質(zhì)材料的厚度可以小于與其相鄰的初始鰭之間間距的二分之一。這樣,在隨后的回蝕中,可以減少刻蝕深度,從而能夠增加刻蝕控制精度。
本公開可以各種形式呈現(xiàn),以下將描述其中一些示例。
首先,參照圖1-6,描述根據(jù)本公開一實施例的制造鰭結構的流程。
如圖1所示,提供襯底1000。該襯底1000可以是各種形式的襯底,例如但不限于體半導體材料襯底如體Si襯底、絕緣體上半導體(SOI)襯底、SiGe襯底等。在以下的描述中,為方便說明,以體Si襯底為例進行描述。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未經(jīng)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447851.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 上一篇:一種心臟病組合檢測卡
- 下一篇:一種功率調(diào)度系統(tǒng)
- 同類專利
- 專利分類
H01L 半導體器件;其他類目中不包括的電固體器件
H01L21-00 專門適用于制造或處理半導體或固體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設備
H01L21-02 .半導體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處理
H01L21-64 .非專門適用于包含在H01L 31/00至H01L 51/00各組的單個器件所使用的除半導體器件之外的固體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處理
H01L21-66 .在制造或處理過程中的測試或測量
H01L21-67 .專門適用于在制造或處理過程中處理半導體或電固體器件的裝置;專門適合于在半導體或電固體器件或部件的制造或處理過程中處理晶片的裝置
H01L21-70 .由在一共用基片內(nèi)或其上形成的多個固態(tài)組件或集成電路組成的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處理;集成電路器件或其特殊部件的制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