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印染助劑廢水的處理裝置及其處理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444583.8 | 申請日: | 2012-11-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112989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5-22 |
| 發明(設計)人: | 吳偉祥;孫斌;孫法遷;井上公平;張好峰;平岡睦久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大學;日本富士電機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C02F9/14 | 分類號: | C02F9/14 |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韓介梅 |
| 地址: | 310027 浙***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印染助劑 廢水 處理 裝置 及其 方法 | ||
1.?一種印染助劑廢水的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混凝沉淀池(1)、水解酸化池(4)、脈沖進水裝置(3)、帶有攪拌器(9)的反硝化池(8)、中間水池(10)、MBR反應池(12)、緩沖循環池(13)、自動控制裝置(23)和計算機(24),水解酸化池(4)底部為錐體狀,上部為圓柱體,在水解酸化池(4)底部沿錐體橫截面圓形切線布水平進水管,水解酸化池(4)內置有ORP電極(5)和竹基生物質炭填料(6),在竹基生物質炭填料層頂部固定一層小孔篩板(7),在水解酸化池(4)的上方設置脈沖進水裝置(3),混凝沉淀池(1)經第一提升泵(2)與脈沖進水裝置(3)的進水口相連接,脈沖進水裝置(3)的出水口與水解酸化池(4)底部進水管相連接,設在水解酸化池(4)上部的出水口與反硝化池(8)底部進水口相連接,反硝化池(8)上部出水口經中間水池(10)及第二提升泵(11)與MBR反應池(12)相連接,緩沖循環池(13)和MBR反應池相連,在緩沖循環池(13)與MBR反應池之間設有循環泵(14);緩沖循環池的出水口分二路,一路經第三提升泵(15)與水解酸化池下部進水口相連接、另一路經第四提升泵(16)和反硝化池(8)底部進水口相連接;MBR反應池(12)中安裝浸沒式膜組件(17),浸沒式膜組件底部安裝曝氣裝置(18),曝氣裝置和鼓風機(22)相連,浸沒式膜組件與反沖洗裝置(19)以及抽吸泵(20)相連接;在抽吸泵上設置跨膜壓差表(21),ORP電極(5)、第二提升泵(2)、第三提升泵(15)、第四提升泵(16)、循環泵(14)、反沖洗裝置(19)、抽吸泵(20)、跨膜壓差表(21)、鼓風機(22)以及計算機(24)均與自動控制裝置(23)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印染助劑廢水的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竹基生物質炭填料(6)的粒徑為30~40mm;小孔篩板(7)的孔徑為25mm。
3.?利用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處理印染助劑廢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印染助劑廢水進入混凝沉淀池(1),投加混凝沉淀藥劑聚合氯化鋁和聚丙烯酰胺,聚合氯化鋁和聚丙烯酰胺與印染助劑廢水的質量比為20:1:100000,混凝沉淀池水力停留時間為1小時;
2)混凝沉淀池處理后的廢水通過脈沖進水裝置(3)進入水解酸化池(4),和水解酸化池內的污泥以及來自緩沖循環池(13)的回流混合液充分混合,自動控制裝置(23)根據水解酸化池內的ORP電極(5)回饋信號調節第三提升泵(15)流量,控制回流比為20%~60%,維持氧化還原電位為-200mv~+50mv,水解酸化池水力停留時間為12小時;
3)水解酸化池處理后的廢水自流進入反硝化池(8),在攪拌器(9)攪拌下,與底部通入的來自緩沖循環池的回流混合液充分混合,設定第四提升泵(16)流量使回流比為150%,維持DO在0.5以下,反硝化池水力停留時間為28小時;
4)反硝化池處理后的廢水自流進入中間水池(10),通過第二提升泵(11)進入MBR反應池(12)反應,控制曝氣速率維持DO為2~3,MBR反應池水力停留時間為18小時;MBR反應池混合液溢流進入緩沖循環池(13),緩沖循環池混合液通過第三提升泵回流至水解酸化池、通過第四提升泵回流至反硝化池、通過循環泵(14)循環至MBR反應池,緩沖循環池水力停留時間為3~6小時;MBR反應池混合液經浸沒式膜組件(17)固液分離后,清水通過抽吸泵(20)達標排放;浸沒式膜組件的跨膜壓差通過跨膜壓差表(21)顯示,當跨膜壓差超過設定值時,自動控制裝置根據跨膜壓差表反饋信號控制反沖洗裝置(19)清洗浸沒式膜組件;計算機(24)在線紀錄裝置運行數據。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大學;日本富士電機株式會社,未經浙江大學;日本富士電機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444583.8/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新型橡膠水泥土樁復合地基
- 下一篇:螺旋地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