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快速檢測小麥條銹菌新菌系V26的分子檢測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210442505.4 | 申請日: | 2012-11-0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805598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5-21 |
| 發明(設計)人: | 王保通;郭婧;李強 | 申請(專利權)人: | 王保通;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 主分類號: | C12N15/11 | 分類號: | C12N15/11;C12N15/10;C12Q1/68;C12Q1/04;C12R1/645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712100 陜西省咸陽市楊凌***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快速 檢測 小麥 銹菌 新菌系 v26 分子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分子生物學中的PCR(Polymerase?Chain?Reaction)技術和RAPD(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分子標記技術,通過涉及對條銹菌毒性菌系V26特異的分子標記,利用開發的SCAR標記快速檢測該毒性菌系的一種新方法;?
背景技術
小麥條銹病是由小麥條銹菌(Puccnia?striiformis?West?f.sp.tritici)引起的一種世界性小麥病害。具有發生范圍廣、流行速度快、危害損失大的特點。我國是小麥條銹病發生的重災區,流行年份一般可造成20-30%的產量損失,歷史上該病害在我國曾造成幾次大的流行,1950年、1964年、1990年和2002年的幾次大的流行,分別減產小麥60億、32億、25億和14億公斤,給我國小麥生產和糧食安全造成重大的損失和威脅。2002年以來,由于小麥條銹菌新小種的出現,導致我國小麥條銹病在我國部分地區連年成災,年發生面積6000萬畝左右,年損失小麥10億公斤以上;?
利用新的抗病基因進行抗病品種選育,種植和推廣抗病品種是防治小麥條銹病最經濟有效和對環境安全的方法。我國曾經由于新抗病品種的大面積的推廣成功地控制了小麥條銹病多年。然而,由于小麥條銹菌屬于專性寄生菌,病原菌小種極易受環境條件或基因突變發生變異形成新小種,造成生產上抗病品種的抗病性“喪失”,造成小麥條銹病的大面積流行成災。自解放以來,我國就因為條銹菌新小種的產生并成為優勢小種,造成7-9次的大面積種植品種更替。因此持續監測小麥條銹菌種群動態變異、及時發現新的小麥條銹菌毒性小種,是有效預測生產上抗病品種抗性“喪失”,小麥為抗病品種的合理利用、抗病育種和條銹病的持久控制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
本世紀以來,由于小麥條銹菌新毒性小種的出現,致使我國90%以上的生產品種喪失抗病性。近年來,國內很多育種單位均利用抗條銹病新基因Yr26選育出一批新的優良抗銹品種,并已在四川、甘肅等條銹病常發區大面積推廣,對條銹病的控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幾年,我國小麥條銹病發生和危害明顯減輕,主要是因為新的抗病品種的大面積推廣;
2010年,我國小麥條銹病研究工作者已經發現了能夠克服Yr26的新的條銹菌毒性小種V26,該小種能夠克服含有Yr26的我國新培育出的一大批優良小麥品種,對小麥條銹病的防治再次帶來了嚴重威脅。因此對該菌系的檢測并對其變異動態進行實時檢測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傳統的利用鑒別寄主檢測方法具有工作量大、周期長、難以進行大量標樣鑒定、準確性也易受人員、鑒定條件等外界因素的影響等缺點。因此,開發一種快速、簡便、高效的分子檢測方法能夠克服傳統方法的弊端,對于該菌系的檢測和病害控制具有重大意義;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傳統鑒定技術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種快速、準確、簡便的檢測條銹菌新毒性菌系V26的分子檢測方法;?
實現上述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快速檢測小麥條銹菌新菌系V26的分子檢測方法,包括下列步驟:
1.??檢測小麥條銹菌新毒性菌系V26的特異性引物設計
采用RAPD分子標記對新毒性菌系V26進行多態性擴增,篩選出該菌系的特異性條帶;用DNA純化回收試劑盒對特異性條帶回收純化;對純化得到的條帶進行藍白斑篩選,克隆出特異性條帶;對特異性條帶測序;根據小麥條銹菌新毒性菌系V26?DNA的序列,設計了對該菌系具特異擴增作用的一對引物。
?[0004]?2.??小麥條銹菌新毒性菌系V26分子檢測體系的建立
(1)提取條銹菌夏孢子基因組DNA。
(2)用RAPD分子標記進行多態性擴增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王保通;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未經王保通;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442505.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