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完全滾動齒輪有效
申請號: | 201210440763.9 | 申請日: | 2012-10-23 |
公開(公告)號: | CN102943861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2-27 |
發明(設計)人: | 馮立友 | 申請(專利權)人: | 馮立友 |
主分類號: | F16H55/17 | 分類號: | F16H55/17;F16H55/08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地址: | 435500 ***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關鍵詞: | 完全 滾動 齒輪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對齒輪的設計制造提出一種新的技術方案,其產品用于各種機械。?
背景技術
一、現行設計使用的齒輪,以平行軸齒輪為例,其齒廓線基本上采用基圓的漸開曲線,如圖1,漸開線的特點之一是:以半徑為R1的圓O1為基圓,從A點起作漸開線AB,當漸開線的瞬心(曲率中心:漸開線點的瞬時圓心)沿基圓作勻速運動,隨瞬徑(曲率半徑:漸開線點的瞬時半徑)的不斷加長,漸開線形成軌跡的線速度并不是恒定不變的,而是逐漸增大,VA<VD<VI<VP<VB。?
二、①現行設計使用的齒輪,如圖2,按一定的傳動比,確定兩基圓O1、O2的半徑R1、R2的比例,確定齒數比。按漸開線的原理作共軛齒廓曲線APB和EPF,輪間中心距O1O2可以在一定的范圍內隨意確定,兩輪的節點為P,O1P/O2P=R1/R2=傳動比。由圖看出節圓對滾,法切合一,理論極限嚙合點軌跡MN,實際嚙合點軌跡XY,GB=MY,KE=NY,JF=NX,HI=MX,XY=弧JNK=弧GMN。?
②共軛嚙廓的接觸面為LPF和IPB,其中LP對應BP,FP對應IP,在傳動中不會互相超越,由此可見在齒輪的傳動過程中,節圓對滾,作純滾動,但沒有真實地接觸。共軛嚙廓的接觸面長度不等并非作完全滾動。?
③由于受傳動比例的控制,當主動輪O1與從動輪O2作勻速轉動時,兩齒接觸點處于節點P時,兩輪嚙廓漸開線經過P點的線速度相等。但VB>VP>VI,VF>VP>VL,由此可見共軛嚙廓的接觸面的相對運動非常復雜,經過公切線(法線XY)的長度不同,速度不同且作增大、縮小兩方面的變化。?
④為什么I點和F點可以同時從X點出發,B點和L點又能同時到達Y點?這里面存在一種摩擦滑動,強制運動的因素,也有一種避讓運動的因素。?
三、現從兩個階段來研究分析齒輪的嚙合運動過程:?
①IP段與FP段,如圖3,在此位置I點和F點同時重合于X點,弧IP即弧IC,弧FP即弧FQ,XC與XQ同時經過法切線MN,嚙合點軌跡為XP,C點和口Q點將同時到達節點P,在運動過程中O1是主動輪,O2是從動輪,弧IC帶動弧FQ經過切法線MN,弧IC的瞬徑逐漸增大,弧FQ的瞬徑逐漸減小,F點與I點同時由X點經過MN,Q點、C點同時由P點經過MN,很明顯經過X點、P點時,弧IC與弧FQ的瞬徑之和等于MN長。實際上,在動運的過程中嚙合點經過MN時的瞬徑之和都等于MN長。但弧IC長<弧FQ長,按照同步帶動運動觀念,Q點和C點不能同時到達P點,且運動過程中接觸點瞬徑之和永遠大于MN長。從動輪的嚙廓弧FQ經過MN的速度怎么會大于主動輪的嚙廓弧IC經過MN的速度呢?還能克服瞬徑之和大于MN的壓力,這是因為弧IC強制壓迫弧FQ作摩擦滑動,加上同步帶動,永遠保持嚙合點經過MN時漸開線的瞬徑之和等于MN長。開始接觸點I與F的摩擦滑動程度最大,Q與C的摩擦滑動程度最小,接近于零。實踐中也證明了這一點,在齒輪的使用過程中,主動輪輪齒自分度圓至齒根磨損逐漸嚴重,以往的理論不知就理,稱之為齒面疲勞點蝕,磨損到一定的程度后,磨損的速度反而減緩了,稱之為收斂性點蝕,殊不知漸開線輪廓磨損后影響齒輪的勻速傳動,另外齒輪的磨損耗廢能量,影響機械的機械效率。?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馮立友,未經馮立友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440763.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帶電液壓管路絕緣系統
- 下一篇:一種光氣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