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集約化扣蟹稻田養殖模式無效
申請號: | 201210439200.8 | 申請日: | 2012-11-07 |
公開(公告)號: | CN102939920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2-27 |
發明(設計)人: | 魏華;任周;沙曉姣;丁鳳玲;陶賢繼;沈亞達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海洋大學 |
主分類號: | A01K61/00 | 分類號: | A01K61/00;A01G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卓陽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1262 | 代理人: | 金重慶 |
地址: | 201306 上海市***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集約化 稻田 養殖 模式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水產生態養殖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專用于養殖扣蟹且又能解決一般稻田養殖扣蟹時存在諸多不足的一種生態復合型集約化的扣蟹稻田養殖模式。
背景技術
河蟹又名大閘蟹,原產于我國,在動物學上被稱中華絨鰲,主要分布在中國東部各海域沿岸及通海的河流、湖泊中。蟹的成長過程是由蟹苗養殖成扣蟹,再將扣蟹投放進蟹塘或湖泊進一步養殖成市場上銷售的成品蟹。
稻田養蟹根據水稻和河蟹共生的原理,將水稻種植和河蟹養殖結合起來。河蟹在稻田中活動、覓食,不僅起到中耕、除草、增肥、增氧的作用,而且減輕了病蟲害,為水稻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也減少農藥的使用。同時稻田為河蟹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稻田養蟹實現了一地兩用,一水雙用,一地多收,充分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實現稻蟹雙豐收,為農民增產增收提供了新途徑。
稻田扣蟹養殖一般是在水稻秧苗栽插7-10天后,將蟹苗放入稻田,通過提供動植物之間共生的良好環境,促進稻田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達到稻蟹增產增收的目的,其特點是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收益大。
中國專利文獻CN1385061A公開了一種扣蟹養殖塘結構模式,公開了一種專用于養殖扣蟹且又能解決一般蟹塘養殖扣蟹時存在諸多不足的扣蟹養殖塘結構模式,但(種)養殖對象單一,經濟收益單一。中國專利文獻CN1666601A公開了一種利用生態調控在蟹田養蟹的方法,而未涉及扣蟹養殖稻田的結構模式。中國專利文獻CN102524139A公開了一種稻田養殖成蟹的方法,采用水稻、一齡蟹種、大豆三位一體的立體生態種養模式,但其只針對一齡蟹種,沒有涉及扣蟹養殖及防護措施。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集約化扣蟹稻田養殖模式。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集約化扣蟹稻田養殖模式,所述的集約化扣蟹稻田養殖模式由連片的扣蟹養殖稻田組成,所述的扣蟹養殖稻田包括水渠、進水管、田埂、水稻種植區、水草種植區和稻田蟹溝,所述的水稻種植區分為環田水稻種植區和內水稻種植區,環田水稻種植區呈矩形環狀,內環內側設置稻田蟹溝,在稻田蟹溝和內水稻種植區之間為水草種植區,種植水草,所述的水稻種植區外周為田埂,田埂一側設置水渠,水渠與稻田蟹溝之間設有進水管。
所述的田埂和水稻種植區之間,以及田埂外周分別設置用于扣蟹防逃的尼龍網和塑料板,所述的田埂的外圍設有用于扣蟹防盜的塑鋼圍欄。
所述的集約化扣蟹稻田養殖模式中設有防鳥圍欄,所述的防鳥圍欄是在田埂四周按間距設置水泥樁,水泥樁間拉鉛絲,再在相對的鉛絲間拉白尼龍絲。
在稻田底部鋪設微孔增氧管,采用微孔增氧技術提高池塘溶氧的含量。
所述的每一塊扣蟹養殖稻田的面積為3-4畝。
所述的扣蟹養殖稻田中主要養殖扣蟹,并套養有花鰱、鱖魚等主要以浮游動物為食的淡水魚。
所述的田埂中間種植玉米、小麥、毛豆、青菜、茄子等農作物。
所述的塑鋼圍欄附近的田埂上種植絲瓜、冬瓜、南瓜等蔓生攀援草本植物。
所述的稻田蟹溝面寬0.80-1.20米,底寬0.3-0.6米,深度較稻田面不超過0.8米,稻田中環田水稻種植區與稻田蟹溝之間為投料區。
所述的水稻的種植時株與株之間間距為0.4米左右。
本發明優點在于:
本發明的養殖模式促進扣蟹養殖的標準化養殖,投喂飼料等省時省力,節約人力成本,方便統一化集約化養殖生產,且可有效防盜防逃防鳥食,通過提高農作物價值、水稻價值和扣蟹價值,顯著提高經濟效益。
附圖說明
附圖1是稻田種養殖模式圖。
附圖2是防鳥圍欄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3是本發明的集約化扣蟹稻田養殖模式圖。
附圖4是本發明的集約化扣蟹稻田養殖一片區域構造的模式簡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提供的具體實施方式作詳細說明。
附圖中涉及的附圖標記和組成部分如下所示:
1.水渠??????????????2.進水管
3.田埂??????????????4.水稻種植區????
5.水草種植區????????6.稻田蟹溝
實施例1?扣蟹養殖稻田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海洋大學,未經上海海洋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439200.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