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輪狀部件的制造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437547.9 | 申請日: | 2012-11-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922741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2-13 |
| 發明(設計)人: | 許鈞智 | 申請(專利權)人: | 書元機械企業(昆山)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9C65/02 | 分類號: | B29C65/02;B29B9/00 |
| 代理公司: | 蘇州創元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馬明渡 |
| 地址: | 215332***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部件 制造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輪狀部件,尤其涉及一種小型輪狀部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
在滑雪車、園藝機器和一些工具上常常需要使用小型輪子,此類小型輪子要求自身重量輕,以便于在使用過程中需要的原始動力小。原有此類小型輪子的主體多為輕質金屬,并在輕質金屬表面附著橡膠以保證其必要的摩擦性和動力傳遞,但以輕質金屬為主體的小型輪子生產成本高且生產工藝復雜,逐漸地,塑料取代了輕質金屬被廣泛應用在此類小型輪子上,但塑料替代輕質金屬后又出現了新的問題,由于橡膠與塑料的極性不同,從而影響了橡膠與塑料之間接合。現有的工藝是講塑料先成型,接著再與橡膠接合成型,用這種方法成型后橡膠與塑料之間的接合面只能產生輕微的接合力,即使對塑料進行改性等復雜的工藝后,其接合面積仍然只能達到10%~20%,接合強度遠遠小于與其接合的橡膠的強度,從而導致產品的使用壽命極短且對使用的環境(如轉速、溫度、時間等)相對苛刻。
于是,如何克服上述不足,便成為本發明的研究課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目的是提供一種輪狀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目的在于解決現有技術中橡膠與塑料的接合面積小和接合強度小,使用壽命短的問題。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輪狀部件的制造方法,所述輪狀部件包括一塑料輪盤,該塑料輪盤的周長為D1,塑料輪盤沿其周向設置有一圈橡膠帶,制造所述輪狀部件由以下步驟組成:
第一步:準備材料
將市場上通用的混煉膠混煉為橡膠,將市場上通用的塑料粒子加工成直徑小于0.1毫米的塑料顆粒;
第二步:預成型
橡膠帶預成型
將混煉好的橡膠通過擠出成型為橡膠條,該橡膠條的長度為D2,D1:D2=1:N,1<N<1.5,并將橡膠條首尾搭接;
塑料輪盤預成型
將塑料顆粒置于預成型模具中通過壓制成型的方式預成型為塑料粉塊,在壓制成型過程中施加壓力F,80kgf.cm2<F<120?kgf.cm2;
第三步:高溫成型
將所述塑料粉塊放置在高溫成型模具內,首尾搭接的橡膠條套設在塑料粉塊的外周面上,施加壓力F,120kgf.cm2<F<200?kgf.cm2,同時以溫度T加熱,200°<T<240°,持續時間為600秒~800秒,以此形成所述輪狀部件的半成品;
第四步:常溫定型
將所述半成品從高溫成型模具的模腔內取出,立即將其放入常溫定型模具中,以對半成品進行常溫定型;
第五步:精加工
依據產品的具體要求,對常溫定型后的半成品進行精加工,如成形后去毛邊、外觀檢查、附著附加部件、凹槽尺寸加工等。
上述技術方案中的有關內容解釋如下:
1、上述方案中,所述“首尾搭接”即將首尾兩端觸碰在一起,所述橡膠條兩端的切面互補,在首尾搭接時能夠很好的配合,如首尾兩端為互相平行的斜面配合、鋸齒狀咬合等方式均可使得首尾緊密搭接。
2、上述方案中,第一步中所述“混煉膠”是指將配合劑混合于塊狀、粒狀和粉末狀生膠中的未交聯狀態,且具有流動性的膠料,是制造橡膠制品的坯料,即半成品,在使用混煉膠混煉橡膠時,不加溫度,使其不完全成型,成型后的橡膠與輪狀部件成型后橡膠帶的形狀基本相似。
3、上述方案中,第二步中所述“塑料粉塊”的厚度大于成品厚度,在預成型過程中只提供壓力,不加熱。
4、上述方案中,由于滿足了塑料的高溫成型,導致出模后產品不易定型,故需要執行常溫定型的步驟。
5、上述方案中,第五步中所述“精加工”包括對常溫定型后的半成品去毛邊、附著附加部件、尺寸加工、裝飾等。
6、上述方案中,在制造過程中橡膠和塑料之間發生的不僅僅是物理上的連接,在高溫成型時還發生了化學上的連接,以此提高完全成型后橡膠與塑料之間的接合強度。
7、上述方案中,所述“溫度”、“壓力”和“時間”之間不存在線性或非線性的關系,均可獨立選取。
本發明工作原理以及優點: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書元機械企業(昆山)有限公司,未經書元機械企業(昆山)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437547.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