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以藻泥作為添加劑生產促生生物有機肥的工藝及產品無效
| 申請號: | 201210436388.0 | 申請日: | 2012-11-0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898197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1-30 |
| 發明(設計)人: | 沈其榮;李榮;張苗;曹亮亮;施娟娟;黃炎;劉紅軍;楊興明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農業大學;江蘇新天地生物肥料工程中心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5F17/00 | 分類號: | C05F17/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1009***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作為 添加劑 生產 生生 有機肥 工藝 產品 | ||
一、技術領域
本發明提供一種以藻泥作為添加劑生產促生生物有機肥的工藝及產品,屬于農業集約化生產技術,該生物有機肥富含大量促進作物生長功能菌,同時含有游離氨基酸,能夠顯著促進農作物生長。?
二、背景技術
近年來,國內外各大湖泊相繼出現藍藻水華暴發的現象,湖泊富營養化問題日益得到人們的關注。每年夏、秋季,我國巢湖、滇池、太湖、東湖等各大湖泊由于水體富營養化嚴重,頻頻暴發水華,給城市居民用水帶來嚴重危機。清除藍藻的方法很多,直接清除水體中藍藻,并移出水體,即打撈藍藻法,這是目前非常有效的和學術界沒有爭議的一種方法。由于撈藻含水量較大,達到98%,占地較多,藍藻作為一種生物質資源,探索其資源化利用較有意義。通過對藍藻資源利用的可行性研究,試圖尋找出一種有效的藍藻利用途徑,從而為從太湖打撈出來的大量藍藻尋找出一種有效的處理途徑,這將可能實現太湖藍藻的利用,減少撈藻的二次污染,使其變廢為寶,化害為利。打撈藻泥的含水量在86-89%之間,藻泥干物質全N含量為7.5-8.5%,全P含量為0.44%,全K含量為0.5%;有機質含量大于70%。(1、沈銀武,劉永定,吳國樵,等.富營養化湖泊滇池水華藍藻的機械清除[J].水生生物學報,2004,25(2):131-136.2、藍藻快速好氧堆肥的研究江南大學碩士論文2009第2頁)。但原料藍藻里面含毒素、蛋白等大分子物質,不經過處理會二次污染環境(氮、磷、藻毒素),而且養分不能直接被植物所利用(杜靜,《太湖水華藍藻資源化技術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2008,碩士學位論文;韓志國,武寶王,鄭解生,等.淡水水體中的藍藻毒素研究進展(綜述)[J].暨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22(3):129-134;楊海麟,李克朗,張玲,等.藍藻資源無害化利用技術的研究[J].生物技術,2008,18(6):95-98)。本專利從打撈藻泥富含的豐富植物蛋白、多糖出發,利用該類資源與普通腐熟牛糞堆肥二次固體發酵根際促生芽孢桿菌,研發出了作物促生生物有機肥。?
生物有機肥是指特定功能微生物與主要以動植物殘體(如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等)為來源并經無害化處理、腐熟的有機物料復合而成的一類兼具微生物肥料和有機肥效應的肥料。其本質特征是含有特定功能的、表現出一定肥料效應的微生物,這些?功能微生物的生命活動是生物有機肥優于其它肥料的關鍵因素。生物有機肥發揮作用的關鍵在于肥料中有益微生物的數量,因此研究不同的配方和二次固體發酵工藝確保肥料中活菌數達到最高變得尤為重要。目前提高生物有機肥中功能微生物數量,常用的方法是在二次固體發酵過程中加入大量的外源氨基酸。該類氨基酸的種類很多,如菜餅、豆餅等,但此類氨基酸成本很高,尤其是豆餅,因此目前市場上的生物有機肥產品主要集中在蔬菜、果樹等附加值較高的經濟作物上,糧食作物上鮮有該類高端肥料的應用。探求和開發出新型低成本氨基酸,大幅度降低生物有機肥的成本,從而將生物有機肥應用于糧食作物上去,進一步提高我國糧食作物的產量,變得意義尤為重大。?
三、發明內容
技術問題本發明目的在于針對生物有機肥生產成本昂貴的問題,開發出一種利用藻泥為生物有機肥配方中的添加劑,研制低成本生物有機肥的配方和工藝。?
技術方案下面為本發明的主要內容:?
所用菌株為根際促生芽孢桿菌SQR9,分離自黃瓜根際土壤,該菌株革蘭氏染色為陽性,保藏于中國微生物菌種保存管理委員會普通微生物中心,菌種保藏號為CGMCC?NO.5808,根據形態、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DNA序列分析鑒定為解淀粉芽孢桿菌(Bacillus?amyloliquefaciens)。SQR9菌株在培養溫度為30℃,初始pH為7.0~8.0,碳源為葡萄糖或蔗糖,氮源為蛋白胨或酵母膏時可達到最大的生長量。幼齡培養物形態均為桿狀、具有運動性,產芽孢、芽孢形狀呈橢圓形,孢囊膨大,菌落不規則、干燥、不透明。?
以藻泥作為添加劑生產促生生物有機肥的工藝,包括:?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農業大學;江蘇新天地生物肥料工程中心有限公司,未經南京農業大學;江蘇新天地生物肥料工程中心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436388.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初焦油分離器
- 下一篇:一種犁式鐵碳微電解反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