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藻類細胞中的生物油脂及其制備方法和應(yīng)用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210431210.7 | 申請日: | 2012-11-0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899166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1-30 |
| 發(fā)明(設(shè)計)人: | 李亮;黃遠星;許智華;金小穎;李洋洋;方學(xué)友;宋翠紅;崔晨晨 | 申請(專利權(quán))人: | 上海理工大學(xué) |
| 主分類號: | C11B1/10 | 分類號: | C11B1/10;C11B1/04;C11B3/12;C11C3/04;C10L1/02 |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匯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吳寶根 |
| 地址: | 200093 ***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quán)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guān)鍵詞: | 一種 藻類 細胞 中的 生物 油脂 及其 制備 方法 應(yīng)用 | ||
1.一種藻類細胞中的生物油脂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將藻類細胞破碎,然后收集破碎的藻類細胞混合液并離心,取上清液用正己烷/乙酸乙酯混合有機溶劑進行第一次液液萃取,收集水相和有機相;
將第一次液液萃取得到的水相用正己烷/乙酸乙酯混合有機溶劑進行第二次液液萃取,收集水相和有機相;
將第二次萃取所得的水相用正己烷/乙酸乙酯混合有機溶劑進行第三次液液萃取,收集水相和有機相;
合并三次萃取所得的有機相真空蒸發(fā)去除正己烷/乙酸乙酯混合有機溶劑后所得的產(chǎn)物即為藻類細胞中的生物油脂。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藻類細胞中的生物油脂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藻類細胞破碎即首先是藻種培養(yǎng)與藻液獲取,然后將收獲的藻液放入高壓反應(yīng)釜中攪拌均勻,通入臭氧和空氣的混合氣體并攪拌均勻,加壓至0.4~0.8Mpa,維持1~2s時間,打開反應(yīng)釜排氣閥釋放壓力至常壓,這時過飽和的氣體從藻液中釋放出來;
重復(fù)上述的攪拌均勻,通入臭氧和空氣的混合氣體、加壓,釋壓,過飽和的氣體從藻液中釋放的過程40~80個循環(huán),即得到破碎的藻類細胞。
3.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藻類細胞中的生物油脂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臭氧和空氣混合氣體按體積比即臭氧:空氣為1:150,總流量為2?L/min。
4.如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藻類細胞中的生物油脂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次液液萃取時,按體積比計算,即上清液:正己烷/乙酸乙酯混合有機溶劑為1:0.3;
所述的正己烷/乙酸乙酯混合有機溶劑,即由正己烷和乙酸乙酯按體積比計算,即正己烷:乙酸乙酯為1:1的比例混合而成。
5.如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藻類細胞中的生物油脂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次液液萃取時,按體積比計算,即第一次液液萃取所得的水相:正己烷/乙酸乙酯混合有機溶劑為1:0.2;
所述的正己烷/乙酸乙酯混合有機溶劑,即由正己烷和乙酸乙酯按體積比計算,即正己烷:乙酸乙酯為1:1的比例混合而成。
6.如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藻類細胞中的生物油脂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三次液液萃取時,按體積比計算,即第二次液液萃取所得的水相:正己烷/乙酸乙酯混合有機溶劑為1:0.1;
所述的正己烷/乙酸乙酯混合有機溶劑,即由正己烷和乙酸乙酯按體積比計算,即正己烷:乙酸乙酯為1:1的比例混合而成。
7.如權(quán)利要求1、2、3、4、5或6所述的一種藻類細胞中的生物油脂的制備方法所得的藻類細胞中的生物油脂。
8.如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藻類細胞中的生物油脂在制備生物柴油中的應(yīng)用,其特征在于步驟如下:
在藻類細胞中的生物油脂中加入濃度為2?mol/L的KOH的甲醇溶液,劇烈攪拌進行酯化反應(yīng),反應(yīng)過程中攪拌轉(zhuǎn)速為2800?rpm,時間為2?min,酯化反應(yīng)完成后,靜置分層,上層所得產(chǎn)物即為生物柴油;
所述的濃度為2mol/L的KOH的甲醇溶液的加入量按其占藻類細胞中的生物油脂質(zhì)量比計算,即藻類細胞中的生物油脂:濃度為2mol/L的KOH的甲醇溶液約為1:10-20。
該專利技術(shù)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shù)是否侵權(quán)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quán)人授權(quán)。該專利全部權(quán)利屬于上海理工大學(xué),未經(jīng)上海理工大學(xué)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quán)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quán)和技術(shù)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431210.7/1.html,轉(zhuǎn)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