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電動車輛用蓄電池組無效
| 申請號: | 201210418194.8 | 申請日: | 2012-10-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107383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5-15 |
| 發明(設計)人: | 片山吾一;上田岳史;大垣徹;小林啟人 | 申請(專利權)人: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H01M10/50 | 分類號: | H01M10/50;B60L11/18 |
| 代理公司: | 中科專利商標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雒運樸 |
| 地址: | 日本*** | 國省代碼: | 日本;JP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電動 車輛 蓄電池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電動車輛用蓄電池組,該電動車輛用蓄電池組具備:蓄電池箱,該蓄電池箱收納多個蓄電池且配置在車室的外部;以及吸入導管,該吸入導管向在上述蓄電池箱的內部形成的冷卻通路吸入冷卻空氣。
背景技術
在下述專利文獻1中公開有一種電動車輛用蓄電池組,該蓄電池組以串聯的方式連接吸氣導管、蓄電池箱、第一排氣導管、換氣風扇以及第二排氣導管,通過驅動換氣風扇來將從吸氣導管吸入的車室內的空氣向蓄電池箱供給并對蓄電池進行冷卻,將從蓄電池箱排出的廢氣經第一排氣導管、換氣風扇以及第二排氣導管排出。
在先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4547747號公報
然而,當在吸入到蓄電池箱的內部的冷卻空氣中含有水時,冷卻空氣中的水浸入到蓄電池箱的內部并附著于蓄電池,可能導致蓄電池彼此發生短路、蓄電池與車身之間發生漏電,因此需要盡可能地除去冷卻空氣中包含的水。然而,當在冷卻空氣的流通路徑上配置用于除去水的過濾器等時,存在流通路徑中的壓力損失增加而導致難以向蓄電池箱供給足夠量的冷卻空氣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鑒于上述情況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能夠將向蓄電池箱的冷卻通路供給冷卻空氣的吸入導管的壓力損失抑制在最小限度內,并且有效地除去冷卻空氣中包含的水。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根據技術方案1所記載的發明,提出有一種電動車輛用蓄電池組的方案,該電動車輛用蓄電池組具備:蓄電池箱,該蓄電池箱收納多個蓄電池且配置在車室的外部;以及吸入導管,該吸入導管向在上述蓄電池箱的內部形成的冷卻通路吸入冷卻空氣,上述電動車輛用蓄電池組的特征在于,上述吸入導管包括:上游側吸氣通路,該上游側吸氣通路從冷卻空氣吸入口沿水平方向延伸;以及下游側吸氣通路,該下游側吸氣通路從上述上游側吸氣通路朝下延伸且與上述冷卻通路連通,上述上游側吸氣通路的底壁以朝向上述下游側吸氣通路而向上傾斜的方式配置,在上述底壁的寬度方向中央部形成切口,該切口從上游側朝向下游側變寬且與上述下游側吸氣通路的上游側連通,在上述切口立起設有朝上豎起的豎壁。
另外,根據技術方案2所記載的發明,在技術方案1的結構的基礎上提出有一種電動車輛用蓄電池組的方案,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下游側吸氣通路的與上述冷卻空氣吸入口對置的側壁上,以朝向上述冷卻空氣吸入口的方式突出設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肋部。
另外,根據技術方案3所記載的發明,在技術方案1或技術方案2的結構的基礎上提出有一種電動車輛用蓄電池組的方案,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底壁的下端形成有排水孔。
另外,根據技術方案4所記載的發明,在技術方案1至3中任一項的結構的基礎上提出有一種電動車輛用蓄電池組的方案,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上游側吸氣通路內的比上述豎壁的上端低的位置設有用于檢測吸入到上述吸入導管的冷卻空氣的溫度的溫度傳感器。
此外,實施方式的蓄電池模組42與本發明的蓄電池對應。
發明的效果
根據技術方案1的結構,由于向在收納多個蓄電池且配置在車室的外部的蓄電池箱的內部形成的冷卻通路吸入冷卻空氣的吸入導管包括:上游側吸氣通路,該上游側吸氣通路從冷卻空氣吸入口沿水平方向延伸;以及下游側吸氣通路,該下游側吸氣通路從上游側吸氣通路朝下延伸且與冷卻通路連通,因此冷卻空氣經由上游側吸氣通路以及下游側吸氣通路而向蓄電池箱的冷卻通路供給。從冷卻空氣吸入口吸入到上游側吸氣通路的冷卻空氣的一部分,在通過與以朝向下游側吸氣通路而朝上傾斜的方式配置的底壁接觸來捕捉包含的水的狀態下流入下游側吸氣通路,上述冷卻空氣的剩余部分在通過與豎壁接觸來捕捉包含的水的狀態下流入下游側吸氣通路。這樣,能夠利用底壁以及豎壁有效地捕捉冷卻空氣中包含的水,并且利用在底壁形成的切口來使下游側吸氣通路的開口面積增加,由此將發生的壓力損失抑制在最小限度內。
另外,根據技術方案2的結構,由于在下游側吸氣通路的與冷卻空氣吸入口對置的側壁上以朝向冷卻空氣吸入口的方式突出設置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肋部,因此能夠對從上游側吸氣通路改變方向而流入下游側吸氣通路的冷卻空氣流進行整流,從而進一步減少壓力損失。
另外,根據技術方案3的結構,由于在底壁的下端形成排水孔,因此能夠將通過與底壁、豎壁接觸而被捕捉的水經排水孔而排出到吸入導管的外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未經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418194.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汽車鈑金凹陷修護器
- 下一篇:鉛合金棒成絲裝置的刀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