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二輪摩托車的車身框架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417009.3 | 申請日: | 2012-10-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085922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5-08 |
| 發明(設計)人: | 中川英亮;大野誠;坂下洋平 | 申請(專利權)人: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B62K11/04 | 分類號: | B62K11/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華夏正合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017 | 代理人: | 韓登營;栗濤 |
| 地址: | 日本*** | 國省代碼: | 日本;JP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二輪 摩托車 車身 框架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二輪摩托車的車身框架的改進。
背景技術
近年來,二輪摩托車的車身框架很多是這樣形成的:將通過壓力加工形成的板材接合在一起而形成車身框架的骨架,由這樣的骨架形成車身框架結構(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圖5))。
專利文獻1中的圖5表示的是車身框架的分解結構圖,可以參照該圖:二輪摩托車(21)(括號中的數字為專利文獻1中記載的符號,下同)主要包括在車身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主框架(30)。該主框架(30)為截面呈封閉狀的結構體(也叫封閉結構體),由朝下開口且具有凹形截面的上側部件(31)以及朝上開口且具有凹形截面的下側部件(32)在上下方向上相接合而形成。
具有樞支部的中間部件(50)從主框架(30)的中間部向下延伸,在該中間部件(50)的下端與主框架(30)的后端之間連接有后側部件(70)。
在專利文獻1中,主框架(30)具有與需要滿足較高的剛性的中間部件(50)連接的連接部以及位于后減震單元的上端部的支承點,對于主框架(30)而言,在上述連接部與支承點處采用具有規定的剛性的封閉結構。另外,除了上述連接部與支承點之外,支承車座的車座導軌的中間部以及后部也采用剛性較高的封閉結構。因而,專利文獻1中的車身框架(21)的整體較重。
近年來,對車輛的輕量化的要求不斷提高,這就需要車身框架既滿足輕量化要求又能夠具有較高的剛性。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發明專利授權公報4153104號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由壓力加工成形件構成的車身框架,該車身框架既滿足輕量化的要求又具有較高的剛性。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技術方案1為:一種二輪摩托車的車身框架,其具有從頭管向后延伸的主框架以及從該主框架向后延伸的后框架。所述主框架由直線延伸部與彎曲部構成,所述直線延伸部從所述頭管向車輛后方呈直線狀地延伸,所述彎曲部從該直線延伸部的后端彎曲并且向下延伸。所述后框架由左側后框架與右側后框架構成,所述左側后框架的頭端與所述彎曲部的車寬方向上的左側面連接,該左側后框架從該頭端向后延伸,所述右側后框架的頭端與所述彎曲部的車寬方向上的右側面連接,該右側后框架從該頭端向后延伸。俯視時,在所述主框架的后表面、所述左側后框架前部的內表面與所述右側后框架前部的內表面之間設有大致呈矩形的加強件,該加強件的前緣與所述彎曲部的后表面連接,該加強件的左右邊緣分別與所述左側后框架和所述右側后框架的內表面連接。
技術方案2: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強件的至少所述前緣與所述左右邊緣這三個邊緣被彎折而形成凸緣部,該凸緣部用于實現所述加強件的與所述彎曲部、所述左側后框架以及所述右側后框架的連接。
技術方案3: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一對后框架分別由框架后部、從該框架后部的前端向前延伸的框架前上部、從該框架后部的前端向前下方延伸的框架前下部構成,從而從車身側面看時大致呈朝前開口的字母Y形,所述主框架還包括位于所述彎曲部的下端的樞支框架部,所述框架前上部與所述彎曲部連接,所述框架前下部與所述樞支框架部連接。
技術方案4: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強件由設置在所述框架前上部的前部的上加強件以及設置在所述框架前下部的前部的下加強件構成。
技術方案5: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框架為由左側部件與右側部件接合在一起而構成的中空框架,其中,所述左側部件由左縱壁部、從該左縱壁部的上下兩端分別向車寬方向中心側延伸的頂部與底面部、從該頂部向上呈凸緣狀延伸的左上伸出部以及從該底面部向下呈凸緣狀延伸的左下伸出部構成,所述右側部件由右縱壁部、從該右縱壁部的上下兩端分別向車寬方向中心側延伸的頂部與底面部、從該頂部向上呈凸緣狀延伸的右上伸出部以及從該底面部向下呈凸緣狀延伸的右下伸出部構成,所述左上伸出部與所述右上伸出部相接合在一起,所述左下伸出部與所述右下伸出部相接合在一起,所述加強件上設有收裝所述左上伸出部與所述右上伸出部的呈切口狀的凹部。
技術方案6:其特征在于,在左側與右側的所述框架前下部之間,于所述下加強件的車輛后方位置上設有在車寬方向上延伸的橫梁。
本發明的效果
采用技術方案1,在主框架的后表面與左右后框架的前部的內表面之間連接設有大致呈矩形的加強件。在主框架及其彎曲部的與后框架的連接處會集中受到來自于左右后框架一側的扭轉力。因而,本發明中在此處焊接有加強件能夠確保一定的剛性以耐受扭轉力。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未經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417009.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SF6氣體回收袋
- 下一篇:一種可重復充裝的鋼瓶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