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水溶性無機鹽的微膠囊化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405628.0 | 申請日: | 2012-10-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769017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5-07 |
| 發明(設計)人: | 劉方方;路遙;黃曉義;武立斌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B01J13/02 | 分類號: | B01J13/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理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7 | 代理人: | 張文祎 |
| 地址: | 100190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水溶性 無機鹽 微膠囊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無機鹽的微膠囊化,特別是涉及一種水溶性無機鹽的微膠囊化方法。
背景技術
微膠囊技術是利用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材料作為殼材料,將固體、液體或氣體作為芯材料包覆,形成具有半透性或密封囊膜的一種微型膠囊的技術。微膠囊的直徑一般為1μm~1mm。微膠囊的制備方法雖然眾多,但不同的方法有著與之相適應的芯材和壁材。
水溶性無機鹽作為相變材料、可逆示溫材料、食品或藥物添加劑在化學品合成與生產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因此,實現水溶性無機鹽的微膠囊化非常重要。水溶性材料微膠囊化工藝復雜,目前水溶性無機鹽微膠囊制備方法的文獻相對較少,主要是噴霧干燥法、噴霧冷凝法和油相分離法。噴霧冷凝法及噴霧干燥法制備工藝簡單,操作方便,緩釋性能好,但制得的微膠囊產品致密性差,粒徑相對較大。油相分離法制備的微膠囊容易產生粘連、聚集,粒徑比較大,粒徑分布比較寬;對于需要小粒徑、粒徑分布窄的微膠囊產品存在一定的限制。
劉太奇等(劉太奇;操彬彬;張成;陳曦;于建香.《新技術新工藝》·熱加工工藝技術與材料研究.2010,3,81-85)采用溶劑蒸發法,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為壁材,對CaCl2·6H2O進行包覆制備了粒徑為79.12μm微膠囊相變材料。許建明等(許建明;劉祖亮;翟丹丹.遼寧化工.2003,32,142-143)利用物理化學原理進行相分離,對硝酸銨的飽和溶液進行包覆,得到了粒徑分布在20~344.37μm之間的微膠囊。喬吉超等(喬吉超;胡小玲;管萍.微細加工技術.2007,3,43-47)以乙基纖維素和聚乙烯為殼材料,熱敏變色材料氯化鈷為芯材料,采用油相分離法,對熱敏變色材料氯化鈷進行了高分子材料包覆,制備了大小均一、分散均勻、直徑約為4.5μm的可逆示溫微膠囊。制備的微膠囊粒徑小,粒徑分布比較窄,但是制備工藝比較復雜,制備周期比較長,從而使得制備成本比較高。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點,提供一種更經濟、實用、高效的制備小粒徑、分散性較好的水溶性無機鹽的微膠囊化的方法,并將微膠囊化技術拓展到更深、更新的應用領域。
本發明提供一種水溶性無機鹽的微膠囊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準備原料,按照以下重量份數準備各原料:
有機溶劑10~75份;
高分子壁材0.3~4.0份;
表面活性劑山梨糖醇酐油酸酯0.5~5份;
助表面活性劑硬脂酸鋁0.3~3份;
去離子水1~10份;
水溶性無機鹽0.5~8份;
液體石蠟5~90份;
非溶劑3~60份;
2)在有機溶劑中加入高分子壁材,攪拌至壁材完全溶解,形成油相A0;在油相A0中加入表面活性劑和助表面活性劑,形成油相溶液A;
3)在去離子水中加入水溶性無機鹽,形成水相溶液B;
4)將溶液B緩慢加入到溶液A中,攪拌,形成W/O型乳狀液;向W/O型乳狀液中加入保護性液體,之后加入非溶劑,高分子壁材析出,沉積到水溶性無機鹽表面,得到水溶性無機鹽的微膠囊;
所述高分子壁材為乙基纖維素時:所述有機溶劑為二氯甲烷,所述非溶劑為正己烷;所述有機溶劑為氯仿,所述非溶劑為石油醚;所述有機溶劑為甲苯,所述非溶劑為石油醚;所述有機溶劑為乙酸乙酯,所述非溶劑為正己烷;
所述高分子壁材為羧甲基乙基纖維素時:所述有機溶劑為乙酸甲酯,所述非溶劑為乙醚;
所述高分子壁材為聚乙烯時:所述有機溶劑為二甲苯,所述非溶劑為乙醇;
所述高分子壁材為聚醋酸乙烯酯時:所述有機溶劑為氯仿,所述非溶劑為乙醇。
取出得到的水溶性無機鹽的微膠囊樣品,先用非溶劑洗滌3遍,再用去離子水洗滌3遍,干燥,得到最終的微膠囊產品。
反應體系中水溶性無機鹽的溶液都是中性的,整個反應不需要考慮pH值。
所述水溶性無機鹽為無機堿金屬鹽。如:氯化鉀、氯化鈣、硝酸鈣等。
所述液體石蠟為保護性液體。
所述步驟4)攪拌速率為250~1200r/min。
上述反應在常溫下進行即可。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方法制備工藝簡單,制備周期短,整個反應過程都是在常溫下進行,使得成本進一步降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未經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405628.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保健紅薯砣粉及其制備方法
- 下一篇:基于監測球類軌跡捕捉與反饋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