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高效攪拌裝置無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210402172.2 | 申請日: | 2012-10-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768979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5-07 |
| 發(fā)明(設計)人: | 馬步強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恒安樹脂化學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1F7/20 | 分類號: | B01F7/2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專利商標事務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徐激波 |
| 地址: | 210000 江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高效 攪拌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高效攪拌裝置。
背景技術
攪拌器在化工生產是很常見的一種設備,也是必不可少的設置。攪拌器的好壞直接會影響到反應物的反應終點,而且也會影響產品的收率,這會直接導致生產成本的不斷增加。
目前常用的反應釜攪拌多為槳葉式或船錨式攪拌,此種攪拌在均相體系內使用較多,但在固液或不相容的液液等非均相體系使用時不能達到預期的攪拌混合效果,即使通過提高轉速也不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發(fā)明內容
發(fā)明目的:為了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種能提高高效攪拌裝置。
技術方案:為實現(xiàn)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高效攪拌裝置,包括電機、轉動軸、至少一組扇形槳葉,所述電機設在轉動軸的頂端,每組扇形槳葉設在同一平面上,每組扇形槳葉有多塊并且每塊扇形槳葉的圓心端部焊接在轉動軸上。
為了提高反應速度和共混的效果,所述扇形槳葉有兩組。
為了使沉在反應釜底部的固體與液體充分接觸反應,兩組扇形槳葉中,其中一組設在所述轉動軸的底端。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設在所述轉動軸底端的扇形槳葉的半徑小于設在其上的扇形槳葉的半徑。
有益效果: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是:在不提高轉速的條件下就可使固液或不相容的液液體系,而且能上下左右均勻混合,從而達到節(jié)約能源節(jié)省時間的目的。?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中槳葉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更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高效攪拌裝置,包括電機1、轉動軸2、至少一組扇形槳葉3,所述電機1設在轉動軸2的頂端,每組扇形槳葉3設在同一平面上,每組扇形槳葉3有多塊并且每塊扇形槳葉3的圓心端部焊接在轉動軸2上。
為了提高反應速度和共混的效果,所述扇形槳葉3有兩組;兩組扇形槳葉3中,其中一組設在所述轉動軸2的底端;并且設在所述轉動軸2底端的扇形槳葉3的半徑小于設在其上的扇形槳葉3的半徑。這樣就能使沉在反應釜底部的固體與液體充分接觸反應。?
使用時,啟動電機1,轉動軸2進行旋轉,同時設在轉動軸2上的槳葉3也跟著轉動軸2一起轉動,當固液進行反應時,固體被設在轉動軸2底端的槳葉3帶起,并與液體能充分反應,從而能加快反應速度,提高反應收率。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型和改進,這些也應視為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恒安樹脂化學有限公司,未經南京恒安樹脂化學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402172.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防盜電纜及其生產裝置
- 下一篇:一種TPR材料表面處理劑的制備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