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中空纖維共混膜及其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401611.8 | 申請日: | 2012-10-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872731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1-16 |
| 發明(設計)人: | 周錢華;劉忠洲;趙亮;呂賓;徐曉鳳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博天環境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1D71/34 | 分類號: | B01D71/34;B01D71/48;B01D67/00;B01D69/08;B01D69/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李世喆 |
| 地址: | 100009 北京市海淀區西直***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中空 纖維 共混膜 及其 制備 方法 | ||
1.一種中空纖維共混膜,其特征在于,其原料包括:聚偏氟乙烯樹脂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所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在所述中空纖維共混膜中呈現羧基陰離子形式。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空纖維共混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偏氟乙烯樹脂為均聚物的聚偏氟乙烯,其重均分子量為150,000-500,000,優選250,000-350,000;和/或,
所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為無規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其重均分子量為20,000-100,000,優選60,000-90,000。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空纖維共混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料進一步包括:水溶性復配溶劑,所述水溶性復配溶劑包括:第一溶劑和第二溶劑;
所述第一溶劑為20-200℃下能夠溶解所述聚偏氟乙烯樹脂的溶劑;
所述第二溶劑為20-200℃下溶脹或者不能溶解聚偏氟乙烯樹脂的溶劑。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中空纖維共混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溶劑包括以下一種或多種化合物:N-甲基吡咯烷酮,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二甲基亞砜、甲基乙基酮、丙酮、四氫呋喃、甲基異丁基酮、甘油乙酸酯、丙二醇碳酸酯、鄰苯二甲酸二甲酯、鄰苯二甲酸二乙酯;所述第一溶劑優選包括以下一種或多種化合物:N-甲基吡咯烷酮、甘油乙酸酯、丙二醇碳酸酯;和/或,
所述第二溶劑包括以下一種或多種化合物: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二甘醇、四甘醇、聚乙二醇、鄰苯二甲酸二辛脂、己二酸二辛脂、己二酸二癸酯;所述第二溶劑優選包括以下一種或多種化合物:乙二醇、二甘醇、丙三醇和聚乙二醇。
5.如權利要求1-4任一項所述的中空纖維共混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空纖維共混膜的內徑為0.60-1.50毫米;和/或,
所述中空纖維共混膜的外徑為1.10-2.10毫米;和/或,
所述中空纖維共混膜的孔隙率不小于60%;和/或,
所述中空纖維共混膜的純水通量為200-1000L/m2.h.bar.25℃;和/或,
所述中空纖維共混膜的平均孔徑為0.05-0.2微米;和/或,
所述中空纖維共混膜的抗拉強度大于5N/mm2;和/或,
所述中空纖維共混膜的延伸率為50%-200%;和/或,
所述中空纖維共混膜的抗壓強度大于0.6MPa;和/或,
所述中空纖維共混膜的膜斷面呈雙連續海綿體結構;和/或,
所述中空纖維共混膜為親水性中空纖維膜。
6.一種如權利要求1-5任一項所述的中空纖維共混膜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A.在190℃-210℃的溫度下,將聚偏氟乙烯樹脂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共混物溶解在水溶性復配溶劑中,制備鑄膜液;
B.將所述鑄膜液進行脫泡處理形成均質鑄膜液;
C.將經過脫泡處理后的所述均質鑄膜液與芯液一起紡絲并經過熱致相分離形成第一中空纖維共混膜中間體;
D.將C步驟形成的所述第一中空纖維共混膜中間體進行萃取,得到第二中空纖維共混膜中間體;
E.對所述第二中空纖維共混膜中間體進行水解,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水解成羧基陰離子形式。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中空纖維共混膜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A步驟包括:
將第一溶劑和第二溶劑配制所述水溶性復配溶劑;
在190℃-210℃的溫度下,將聚偏氟乙烯樹脂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溶解在所述水溶性復配溶劑中,攪拌;
所述第一溶劑為20-200℃下能夠溶解所述聚偏氟乙烯樹脂的溶劑;
所述第二溶劑為20-200℃下溶脹或者不能溶解聚偏氟乙烯樹脂的溶劑。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中空纖維共混膜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A步驟中攪拌的時間為18-36小時;和/或,
所述B步驟中脫泡的時間為6-12小時;和/或,
所述聚偏氟乙烯的重量比為25-40wt%;所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重量比為2-10wt%;所述第一溶劑的重量比為10-25wt%;所述第二溶劑的重量比為25-43wt%。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博天環境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經北京博天環境研究院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401611.8/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