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輕型客車的后拖鉤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397996.5 | 申請日: | 2012-10-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874061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1-16 |
| 發明(設計)人: | 張雪娟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D1/48 | 分類號: | B60D1/48 |
| 代理公司: | 北京維澳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馬佑平 |
| 地址: | 230022 ***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輕型客車 后拖鉤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汽車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輕型客車的后拖鉤結構。
背景技術
車輛在行駛過程中,因各類故障而發生拋錨或者是遇到緊急情況需要急救的時候,往往需要等待專業救援車輛將其拖拽至修理場或某固定場所,而當事發地較為偏遠時,通常需要等待較長時間。為了快速、方便的解決上述問題,通常在車輛后端安裝一個拖車鉤,以便進行救援。
傳統輕型客車的后拖鉤結構設計包括拖鉤和拖鉤支架,支架通過單方向的螺栓連接安裝在車身上,在車的前后方向上具備足夠的受力強度。但是,在進行車輛拖曳時,拖鉤所受的拉力除在前后方向具有分力外,在豎直方向上同樣具有分力,因此采用單方向螺栓連接使得支架綜合受力能力不足,在拖曳過程中容易造成螺栓脫落。而且,輕型客車的拖鉤支架相較于重型卡車的拖鉤支架而言,一般結構復雜,造成成型模具復雜,工藝性差。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綜合受力能力好的輕型客車后拖鉤,并且其還擁有生產簡單的優勢。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輕型客車的后拖鉤結構,包括:
拖鉤;
拖鉤支架,其為階梯狀槽型結構;
所述拖鉤焊接在所述拖鉤支架的底壁上,所述拖鉤支架的兩個側壁上開有對應的橫向螺栓孔,且所述拖鉤支架的兩個側壁上緣具有翻邊部分,所述翻邊部分上開有豎直螺栓孔。
優選地,所述拖鉤支架具有下緣加強板和后緣加強板。
優選地,所述下緣加強板和所述后緣加強板分別焊接在所述拖鉤支架的側壁下緣和后緣處。
優選地,所述下緣加強板和所述后緣加強板與所述拖鉤支架是一體成型件。
優選地,所述拖鉤為U型拖鉤。
拖鉤支架為階梯狀槽型結構,其兩個側壁上的螺栓孔用于與車架縱梁的螺栓連接,側壁上的翻邊部分上的螺栓孔用于與車架橫梁的螺栓連接,因此,拖鉤能夠承受前后方向和豎直方向上的力,綜合受力能力良好。
進一步地,在生產過程中,下緣加強板和后緣加強板能夠增加拖鉤的強度。而將拖鉤支架、下緣加強板和后緣加強板作為三個單獨的部件加工,成型模具簡單,加工工序少。
進一步地,U型拖鉤造型簡單,加工方便。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第一個實施例的后拖鉤結構立體圖;
圖2是本發明的第二個實施例的后拖鉤結構立體圖,其同時表明了拖鉤與車體的安裝方式;
圖3是本發明的第三個實施例的后拖鉤結構立體圖;
圖4至圖7是本發明的第三個實施例的后拖鉤結構各部件示意圖;
圖8是沿圖3中的A-A剖視圖;
圖9是沿圖4中的B-B剖視圖。
上圖中標記:1-拖鉤,2-拖鉤支架,20-底壁,21、22-側壁,23橫向螺栓孔,24-翻邊部分,25-豎直螺栓孔,3-后緣加強板,4-下緣加強板,5-橫向螺栓,6-豎直螺栓。
具體實施方式
接下來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在本說明書中,X方向代表前后方向,即車體的縱梁方向;Y方向代表左右方向,即車體的橫梁方向;Z方向代表上下方向,即車體的高度方向。
參考圖1,其表明了本發明的第一個實施例的后拖鉤結構。后拖鉤結構包括拖鉤1和拖鉤支架2。拖鉤支架2的底壁20和兩個側壁21、22形成槽型結構,并且側壁21和22具有在X方向上向前延伸、在Z方向上向上延伸的部分,形成階梯狀。拖鉤1焊接在拖鉤支架2的底壁20上。在圖1中拖鉤1是焊接在底壁20下側,當然,拖鉤1也能夠焊接在底壁20上側。在側壁21和22上,Z方向上的靠上位置,開有對應的橫向螺栓孔23。在側壁21和22的上緣,Z方向上的靠下位置,具有翻邊部分24,翻邊部分24上開有豎直螺栓孔25。
參考圖2,其表明了本發明的第二個實施例的后拖鉤結構,其同時表明了拖鉤與車體的安裝方式。在本實施例中,拖鉤支架2具有后緣加強板3和下緣加強板4,使得拖鉤支架強度更高。拖鉤支架2、后緣加強板3和下緣加強板4是通過鑄造、沖壓等方式加工的一體成型件。將后拖鉤結構安裝到車體上時,橫向螺栓5穿過橫向螺栓孔23和車體縱梁(未示出)并用螺母固定,豎直螺栓6穿過豎直螺栓孔25和車體橫梁(未示出)并用螺母固定。由于具有階梯狀槽型形狀,所以拖鉤支架2能夠同時與車體橫梁和縱梁固定連接,因此,后拖鉤結構在前后方向上和上下方向上均具有良好的受力強度,后拖鉤結構的綜合受力能力更好。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397996.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