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用于三次采油的表面活性劑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393062.4 | 申請日: | 2012-10-1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740354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4-23 |
| 發明(設計)人: | 李應成;張衛東;沙鷗;沈之芹;鄧舜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C09K8/584 | 分類號: | C09K8/584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00728 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用于 三次采油 表面活性劑 組合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三次采油的表面活性劑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世界能源需求的增加,石油的合理開發利用已引起人們的極大重視,對石油的開采量及開采效率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實現油氣資源的高效開采,對于提高原油產量不僅具有現實意義,更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常規的采油方法(一次和二次法)一般僅采出原油地質儲量的1/3,還有約2/3的原油未能采出,因此在能源日趨緊張的情況下,提高采油率已成為石油開采研究的重大課題。三次采油技術則是一種有效的提高采油率的方法,可分為四大類:一是熱力驅,包括蒸汽驅、火燒油層等;二是混相驅,包括CO2混相、烴混相及其他惰性氣體混相驅;三是化學驅;四是微生物采油,包括生物聚合物、微生物表面活性劑驅?;瘜W驅是強化采油中非常重要并大規模實施的技術,包括聚合物驅、表面活性劑驅、堿水驅等以及聚合物、堿、表面活性劑的多種組合技術?;瘜W驅的效果是物理作用和化學作用的結果,物理作用是指驅替液的波及作用,而化學作用是指驅替液的微觀驅油作用?;瘜W作用的核心是降低驅替液與原油的界面張力。表面活性劑由于兼具親油(疏水)和親水(疏油)性質,當表面活性劑溶于水時,分子主要分布在油水界面上,可以顯著降低油水界面張力。油水界面張力的降低意味著表面活性劑體系能夠克服原油間的內聚力,將大油滴分散成小油滴,從而提高原油流經孔喉時的通過率。表面活性劑的驅油效果還表現在使親油的巖石表面潤濕性反轉、原油乳化、提高表面電荷密度及油滴聚并等作用,這是表面活性劑在化學驅技術中起舉足輕重作用的原因。
目前三次采油用表面活性劑大多采用多元復配體系,同時包含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和離子型表面活性劑,部分配方中還加入堿和醇等助劑。如專利CN101024764A提供了一種油田稠油井用的表面活性劑,該活性劑是由水、片堿、乙醇、油酸、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十二烷基苯磺酸鈉組成。再如專利CN1458219A公開了一種三次采油應用的表面活性劑聚合物純二元超低界面張力復合驅配方,其中使用的表面活性劑是石油磺酸鹽或以石油磺酸鹽為主劑加稀釋劑和其它表面活性劑復配的復合表面活性劑,其組份的重量百分比為石油磺酸鹽50~100%,烷基磺酸鹽0~50%,羧酸鹽0~50%,烷基芳基磺酸鹽0~35%,低碳醇0~20%。又如專利CN1394935發明了一種化學驅油劑,其主要包括辛基苯磺酸鈉陰離子表面活性劑,表面活性劑助劑、表面活性劑增效劑、表面活性劑增溶劑。這種驅油劑能明顯地降低稠油的結構粘度,同時可降低油水界面張力,從而提高原油采收率。
然而,上述三次采油用表面活性劑仍存在較多問題,主要是表面活性劑活性差、驅油效率低,同時由于表面活性劑體系過于復雜,因而采出液破乳困難,污水處理難度大;另外由于驅油體系含無機堿,對地層和油井帶來傷害,引起腐蝕設備和管道等問題,而且由于無機堿會嚴重降低聚合物的粘度,為達到所需的粘度只得大大提高聚合物的使用濃度,使采油綜合成本提高;表面活性劑的抗高溫、抗高鹽、抗高礦化度的能力有限。
眾所周知,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如石油磺酸鹽、石油羧酸鹽、烷基苯磺酸鹽等目前被大量應用于三次采油過程中,而陽離子表面活性劑因其易被地層吸附或產生沉淀,故降低油水界面張力的能力差,一般不用于三次采油。由于陰陽離子表面活性劑接近等比例混合時其水溶液容易形成沉淀,從而導致陰陽離子表面活性劑混合體系不僅在應用中成為配伍禁忌,而且相關理論研究也比較滯后。近年來的研究發現,陰陽離子表面活性劑混合體系水溶液具有很多異常性質,如由于陰陽離子表面活性劑在水溶液中存在著強烈的靜電作用和疏水性碳鏈間的相互作用,促進了兩種帶不同電荷表面活性劑離子間的締合,?在溶液中很容易形成膠束,產生比單一表面活性劑更高的表面活性。此外,陰陽離子表面活性劑混合體系可明顯降低陽離子表面活性劑在巖心上的吸附損耗,從而可顯著降低陽離子表面活性劑的固有缺陷。
鞏育軍等(見2000?年2月第30卷第1期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8~31)研究認為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CTAB)與十二烷基硫酸鈉(SDS)混合體系具有增溶作用。在石油開采過程中,利用增溶作用可以“驅油”,將粘附在巖層沙石上的油洗下,從而提高石油采收率。黃宏度等(見石油天然氣學報2007年8月第29卷第4期,101~104)研究了石油磺酸鹽、石油羧酸鹽、烷基苯磺酸鹽等陰離子表面活性劑與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堿復配體系的界面張力并得出以下結論:陽離子表面活性劑的加入使石油羧酸鹽、烷基苯磺酸鹽、石油磺酸鹽的界面活性得到改善。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經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393062.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刷式密封組件
- 下一篇:一種在礦井下利用智能手機互信報警的方法
- 同類專利
- 專利分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