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制冷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392314.1 | 申請日: | 2012-10-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878717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1-16 |
| 發明(設計)人: | 劉學松;張瑩瑩;周秀龍 | 申請(專利權)人: | 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25B9/00 | 分類號: | F25B9/00;F25B49/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識產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關文魁 |
| 地址: | 241006 安徽省***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制冷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制冷技術,特別涉及一種利用高壓氮氣的制冷系統。
背景技術
汽車空調制冷系統是實現對車廂內空氣進行制冷的裝置,它可以為乘員在高溫的外界環境中提供舒適的乘車環境,降低駕駛員的疲勞強度,提高行車安全。
傳統的汽車空調系統由壓縮機、冷凝器、儲液干燥瓶、膨脹閥、蒸發器以及鼓風機等組成,其通過壓縮機促進系統的循環。
傳統空調制冷系統采用R134a作為制冷劑進行制冷,R134a作為使用最廣泛的中低溫環保制冷劑,由于其良好的綜合性能,使其成為一種非常有效和安全的CFC-12的替代品,主要應用于在使用R12制冷劑的多數領域,其完全不破壞臭氧層,是當前世界絕大多數國家認可并推薦使用的環保制冷劑,也是目前主流的環保制冷劑,廣泛用于新制冷空調設備上的初裝和維修過程中的再添加。
在實現本發明的過程中,發明人發現現有技術至少存在以下問題:
傳統的空調系統從汽車發動機獲取能量,這在一定程度上就削減了發動機的動力,從而降低了整車的動力性,增加了燃油消耗量。
并且,在存在著氟利昂蒸汽的情況下,遇到明火會有劇毒的光氣產生,若出現制冷劑泄漏,不但使車內達不到應有的制冷效果,還會對環境和人體造成極大的危害。同時,R134a作為HFC類制冷劑,有較高的GWP(Global?Warming?Potential,全球變暖潛能值),容易引起溫室效應。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的問題,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制冷系統。所述技術方案如下:
所述制冷系統包括:氮氣罐,其內盛放液態氮或固態氮;減壓升溫模塊,與所述氮氣罐相連,對由所述氮氣罐排出的液態氮或固態氮進行減壓以及升溫;蒸發器,與所述減壓升溫模塊相連,對由所述減壓升溫模塊處理后的液態氮進行蒸發。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帶來的有益效果是:
采用高壓低溫的液態氮或固態氮經過減壓和升溫處理,達到需要的溫度范圍,再經過蒸發器的蒸發,滿足用戶舒適溫度要求;該系統整體結構簡單,可用于夏季環境中汽車空調系統的制冷,高壓氮氣作為冷源,無需從汽車發動機獲取動力用于空調制冷系統,有效提高了整車的動力性以及燃油經濟性;采用氮氣為制冷劑,消除了R134a等傳統制冷劑對環境的污染,有效的實現了綠色制冷系統。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的制冷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氮氣罐,2.第一穩壓減壓閥,3.第一加熱模塊,4.第一壓力表,5.第一溫度傳感器,6.第二穩壓減壓閥,7.第二加熱模塊,8.第二壓力表,9.第二溫度傳感器,10.第三穩壓減壓閥,11.蒸發器,12.鼓風機。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實施方式作進一步地詳細描述。
本實施例所提供的制冷系統利用高壓氮氣作為冷源進行制冷,其制冷方式是將高壓低溫的液態氮或固態氮經過穩壓減壓以及溫度控制處理,形成高溫低壓的液態氮,在蒸發器中進行熱交換,吸收熱量,再將冷量排出,從而達到降低周圍空氣溫度的目的。
圖1示出了本實施例制冷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參照圖示,該制冷系統包括:氮氣罐1,其內盛放液態氮或固態氮;減壓升溫模塊,與所述氮氣罐1相連,對由所述氮氣罐1排出的液態氮或固態氮進行減壓以及升溫;蒸發器11,與所述減壓升溫模塊相連,對由所述減壓升溫模塊處理后的液態氮進行蒸發。
其中,所述減壓升溫模塊包括兩個順次串聯的控壓控溫單元,第一控壓控溫單元包括與氮氣罐1相連的第一穩壓減壓閥2以及與第一穩壓減壓閥2相連的第一容器(圖中未標示),第一容器用于容置經第一穩壓減壓閥2減壓處理之后通入其內的液態氮或固態氮,第一容器內設置第一加熱模塊3,以對進入容器內的液態氮或固態氮加熱;第一容器內還設置有第一壓力表4和第一溫度傳感器5,用于測量第一容器內的壓力和溫度,使該過程的控壓控溫達到預設需求。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392314.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