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一價銅配合物發光材料及其制備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210384072.1 | 申請日: | 2012-10-1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876320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1-16 |
| 發明(設計)人: | 柴文祥;賀嬌嬌;梁佳萍;陳朝杰;夾國華;陳達;范美強;史宏聲;秦來順;舒康穎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計量學院 |
| 主分類號: | C09K11/06 | 分類號: | C09K11/06;C07F19/00;C07F1/08;H01L51/54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一價銅 配合 發光 材料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發光材料技術領域,涉及光致發光材料領域和電致發光材料領域,特別是涉及有機電致發光材料領域。
背景技術
發光材料包括光致發光和電致發光兩大類應用領域。光致發光是指物體受到外界光源的照射,從而獲得能量產生激發并最終導至發光的現象。紫外輻射、可見光及紅外輻射等均可引起光致發光。光致發光材料可用于熒光分析、交通標志、跟蹤監測、農用光轉換膜、核探測技術中的閃爍體、太陽能轉換技術中的熒光集光器等方面。電致發光(electroluminescent,簡稱EL),是指發光材料在電場作用下,受到電流和電場的激發而發光的現象,是一種將電能直接轉換為光能的發光過程。具有這種性能的材料,可制作成電控發光器件,例如發光二極管(LED)和有機發光二極管(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簡稱OLED)。而LED和OLED兩大類產品,在先進的平板顯示和固態節能照明領域都具有非常誘人的應用前景,并且目前已經顯示出了其良好的產業化發展勢頭。
能夠產生電致發光的固體材料有很多種,主要包括無機半導體材料、有機小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以及配合物小分子材料。由于OLED具有節能、輕薄、無眩光、無紫外線、無紅外線、驅動電壓低、響應時間短、低溫特性好、發光效率高、制造工藝簡單、全固態抗震性好、幾乎沒有可視角度的問題、能夠在不同材質的基板上制造、可做成能彎曲的產品等眾多優點,近年來備受科技界和產業界的矚目。而隨著社會的發展,OLED技術已在(或將在)彩電、手機、各種顯示器、各種照明用或裝飾用燈具、飛機等軍事裝備的顯示終端等領域得到越來越廣泛的使用。能用于OLED的電致發光材料有熒光材料和磷光材料兩種。由于電致發光過程產生25%的單重態激子和75%三重態激子的特征,而熒光材料只能利用單重態激子,磷光材料則能同時利用單重態激子和三重態激子而發光,因此磷光材料的研發顯得尤為重要。
磷光材料的研究和開發對象,一般都是金屬-有機配合物小分子材料而不是有機小分子,原因在于純有機分子在室溫下磷光很弱,甚至根本不能檢測出磷光發射。而配合物小分子材料能夠方便地實現磷光發射,而且可以實現高效率的發光,也易于制備和純化、易于制作成薄膜,因此是目前唯一一類實際用于OLED產品發光層的磷光材料。目前OLED產品所采用的磷光體為含銥、錸等貴金屬的配合物,它們已經顯示了較好的使用性能和市場表現。但是該類貴金屬配合物存在成本昂貴,尤其是環境風險的問題。因此,目前針對賤金屬Cu(I)配合物磷光材料的研發備受關注,Cu(I)配合物很廉價、無環境風險,因此研究和開發新型的性能優良的Cu(I)配合物發光材料具有重大的意義和很好的市場應用前景。
更具體地進行分析,目前在售的OLED用黃色磷光材料都是貴金屬銥和鉑等的配合物,雖然它們在性能上已有較好的表現,但是其昂貴的價格也影響到OLED最終產品的推廣應用和市場表現。而用Cu(I)配合物作為黃色色磷光材料則由來已久(N.Armaroli,G.Accorsi,F.Cardinali,A.Listorti,Top.Curr.Chem.2007,280,69-115.),這種廉價的Cu(I)配合物發光材料可由Cu(I)離子和合適的有機配體方便地制備,只是在OLED工作溫度范圍其發光強度尚達不到應用需求。因此開發新型廉價的Cu(I)配合物紅色磷光材料具有重大的實際應用價值。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新的黃色磷光Cu(I)配合物發光材料及其制備方法。通過Cu(I)離子和有機配體的溶液配位反應,方便且廉價地制備獲得了發光性能和熱穩定性良好的Cu(I)配合物發光材料,其黃色磷光發光強度很大,而且其發光衰減特征非常符合OLED器件對材料磷光發光壽命的要求,將其應用于OLED發光層材料有利于產品成本的降低。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之一,是提供一種新的黃色磷光Cu(I)配合物發光材料,Cu(CH3CN)4PF6與配體進行配位反應得到,其分子結構為Cu(2-PBO)(TPP)2(PF6),式中TPP和2-PBO分別為電中性配體三苯基膦和2-(2-苯并噁唑)吡啶。
所述配體4-(2-苯并噁唑)吡啶,是苯并噁唑和吡啶的結合體,其分子結構如式(I):
所述配體中苯并噁唑結構中的O未參與配位,而N原子與吡啶結構中的N原子與亞銅離子形成雙齒螯合配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計量學院,未經中國計量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384072.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