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密煉機嚙合型轉子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383685.3 | 申請日: | 2012-10-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941633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2-27 |
| 發明(設計)人: | 張仁廣;劉麗;呂明著;曲常文 | 申請(專利權)人: | 大連橡膠塑料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9B7/22 | 分類號: | B29B7/22 |
| 代理公司: | 大連科技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21119 | 代理人: | 龍鋒 |
| 地址: | 116033 遼***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密煉機 嚙合 轉子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密煉機嚙合型轉子。
背景技術
密煉機嚙合型轉子在橡膠行業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由于轉子間的嚙合作用和良好的冷卻效果,使膠料得到充分的混煉與攪拌,其制品品質較高,如圖1所示,傳統結構的嚙合型轉子結構中的短棱的螺旋方向與長棱,中棱一致,螺旋角比長棱、中棱小,這樣在轉子工作時,在短棱端面一側就會始終存在存膠的現象,此部分膠料始終擠壓在這一死角,而不能返回到轉子中間處進行進一步的折返,攪拌,混煉,惡化了端面密封的工況,增大了膠料對轉子的軸向力和阻扭矩,這就影響了煉膠效率,增加了煉膠周期。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在工作期間不存在死區現象的密煉機嚙合型轉子結構。
本發明為實現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密煉機嚙合型轉子,包括轉子本體(4)和設置在轉子本體(4)上的三條棱,所述三條棱分別為長棱(1)、中棱(2)和短棱(3),長棱(1)和中棱(2)的螺旋方向一致,短棱(3)的螺旋方向與長棱(1)和中棱(2)的螺旋方向相反。
所所述短棱(3)螺旋角大于長棱(1)和中棱(2)螺旋角。
所述短棱(3)長度從轉子本體(4)中間截面位置開始向右側一直延續到端面,所述中棱(2)長度從轉子本體(4)中間截面位置開始向左側一直延續到端面,所述長棱(1)長度從轉子本體(4)中間截面位置開始向兩側端面方向對稱延續。
在轉子本體(4)的中間截面上,長棱(1)與中棱(2)的截面相位差為180°。
本發明一種密煉機嚙合型轉子,改變了短棱的螺旋方向和角度,增長了短棱的長度,徹底消除了死區,增強了三個棱之間的嚙合磨擦效應,解決了舊結構煉膠過程中在短棱處存膠的問題,同時增大了膠料往復折返的空間,加大了轉子間的嚙合效果,提高了煉膠的效果,提高其煉膠品質,同時縮短了煉膠周期,提高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圖1傳統密煉機嚙合型轉子結構展開示意圖
圖2?本發明密煉機嚙合型轉子結構展開示意圖。
其中:1、長棱??2、中棱??3、短棱??4、本體?a、螺旋角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2所示,?本發明密煉機嚙合型轉子,包括轉子本體4和設置在轉子本體4上的三條棱,分別為長棱1、中棱2和短棱3,圖2中箭頭表示轉子回轉方向,長棱1、中棱2的螺旋方向一致,短棱3的螺旋方向與長棱,中棱的螺旋方向相反,在轉子工作時,膠料可返回到轉子中間處進行進一步的折返,攪拌,混煉,長棱1和中棱2的螺旋角a接近,短棱3螺旋角a大于長棱1和中棱2螺旋角a,在轉子本體4的中間截面上(圖中M-M),長棱與中棱的截面相位差180°,短棱與長棱的截面相位相差約90°,可以大于90°,也可以小于90°,從轉子本體4中間截面位置(圖中M-M)開始,短棱3長度從轉子本體(4)中間截面位置開始向右側一直延續到端面,中棱2長度從轉子本體4中間截面位置開始向左側一直延續到端面,長棱1長度從轉子本體4中間截面位置開始向兩側端面方向對稱延續,其總長約為整個轉子本體長度的2/3,短棱的螺旋角增大,短棱加長后,其嚙合區域也相應的增大,見圖2中陰影部分區域,本發明由于短棱與中棱、長棱的螺旋方向相反,這樣在轉子工作時,兩側端面處的膠料在棱的作用下,都從端面向中間推動,不存在存膠的現象,增大了膠料往復折返的空間,提高了煉膠的效果。
本發明密煉機嚙合型轉子與傳統的轉子棱螺旋布置方向的結構相比,去除了傳統結構中膠料在短棱端面處存在死區而不能被攪拌的缺點,也增大了兩根轉子之間的嚙合面積,提高了膠料的嚙合作用,在傳統結構中,三個棱的螺旋方向均為右旋,而在本發明結構中,短棱改為左旋,這樣從根本上消除了膠料在短棱側存在的死區,增強了膠料在煉膠過程中的左右來回推動、攪拌作用,平衡和減小了膠料對轉子的軸向的阻扭矩和軸向力,從而改善了密煉機端面密封系統的工況;另外,在確保轉子體積不變的前提下,本發明的短棱的長度可增長至與中棱一致,這樣就增強了兩根轉子六個棱之間的嚙合磨擦作用,從而增強了煉膠效果,使膠料品質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披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及其發明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大連橡膠塑料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大連橡膠塑料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383685.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