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高強度鋁合金無效
| 申請號: | 201210377515.4 | 申請日: | 2012-09-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994829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3-27 |
| 發明(設計)人: | 吳雅萍 | 申請(專利權)人: | 吳雅萍 |
| 主分類號: | C22C21/10 | 分類號: | C22C21/1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315153***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強度 鋁合金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鋁合金材料,特別是涉及一種高強度鋁合金材料。
背景技術
鋁合金材料廣泛應用于工業、民用、建筑等領域,而目前工業用鋁有許多不同的要求,如高強度、高韌性和良好的耐腐蝕性能等。目前高強度鋁合金在工業領域運用的數量和范圍越來越多,但現有技術中的合金鋁存在許多問題,無法滿足加工成型、表面質量及熱處理等方面,這使得對高強度鋁合金材料在工業領域中的使用受到限制。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鋁合金技術方案,通過該方案能夠在保證鋁合金材料的高強度性能的同時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高強度鋁合金,包括有按重量百分比計算的如下物質組成:0.2-0.3%的硅,0.5-0.8%的鐵,1.2-1.5%的銅,0.03-0.05%的錳,0.5-0.8%的鎂,0.05-0.2%的鉻,6.0-7.0%的鋅,0.03-0.05%的鈦,余量為鋁及少量無法避免的雜質。
所述的高強度鋁合金材料,其組成中銅和鋅兩種元素的關系是在兩元素的含量范圍內,銅的中點范圍為1.35%,鋅的中點為6.5%,當銅的組成范圍在1.2-1.35%之間時鋅的范圍在6.5-7.0%之間;當銅的組成在1.35-1.5%之間時,鋅的范圍在6.0-6.5%之間;不存在當銅的范圍在1.35%時鋅的范圍在6.5%。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通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優化了現有的高強度鋁合金材料的配方,改進了加工成型能力,也提高了加工產品的表面質量和表面處理性能,同時具有高強度。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
在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中的鋁合金材料主要通過熱加工生產,特別是熱擠壓加工生產。
在本發明中的生產加工等工藝同現有的鋁合金生產工藝及裝置均相同,改變的僅是對鋁合金材料組成成份的改變,因此在本發明及以下的各實施例中均不再進行一一說明。
在本發明中所選用的單位為重量百分含量,在沒有進行特別說明的情況下各組成的單位均為重量百分含量。
一種高強度鋁合金,包括有按重量百分比計算的如下物質組成:0.2-0.3%的硅,0.5-0.8%的鐵,1.2-1.5%的銅,0.03-0.05%的錳,0.5-0.8%的鎂,0.05-0.2%的鉻,6.0-7.0%的鋅,0.03-0.05%的鈦,余量為鋁及少量無法避免的雜質。
所述的高強度鋁合金材料,其組成中銅和鋅兩種元素的關系是在兩元素的含量范圍內,銅的中點范圍為1.35%,鋅的中點為6.5%,當銅的組成范圍在1.2-1.35%之間時鋅的范圍在6.5-7.0%之間;當銅的組成在1.35-1.5%之間時,鋅的范圍在6.0-6.5%之間;不存在當銅的范圍在1.35%時鋅的范圍在6.5%。其中所述銅的中點是指(1.2%+1.5%)/2=1.35%;所述鋅的中點是指(6.0%+7.0%)/2=6.5%。
實施例1
質量百分比為0.2%的硅,0.5%的鐵,1.2%的銅,0.03%的錳,0.5%的鎂,0.05%的鉻,7.0%的鋅,0.03%的鈦,余量為鋁及少量無法避免的雜質。
實施例2
質量百分比為0.3%的硅,0.8%的鐵,1.5%的銅,0.05%的錳,0.8%的鎂,0.2%的鉻,6.0%的鋅,0.05%的鈦,余量為鋁及少量無法避免的雜質。
實施例3
質量百分比為0.25%的硅,0.6%的鐵,1.3%的銅,0.04%的錳,0.6%的鎂,0.1%的鉻,6.8%的鋅,0.04%的鈦,余量為鋁及少量無法避免的雜質。
實施例4
質量百分比為0.3%的硅,0.5%的鐵,1.4%的銅,0.03%的錳,0.8%的鎂,0.15%的鉻,7.0%的鋅,0.05%的鈦,余量為鋁及少量無法避免的雜質。
以上僅是有限的實施例,因為在此無法對實施例進行一一列舉,但這些實施例不是對本發明的限制,應當理解,本領域的技術人員通過對本發明技術方案的改變和組成物質的有限增減均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吳雅萍,未經吳雅萍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377515.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