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汽車內飾件用抗菌ABS塑料及其制備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210363909.4 | 申請日: | 2012-09-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838830A | 公開(公告)日: | 2012-12-26 |
| 發明(設計)人: | 趙海應;張榮福;印玲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瀚氏模具成型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8L55/02 | 分類號: | C08L55/02;C08L83/04;C08K13/02;C08K3/22;C08K5/21;C08K5/13;C08K5/09 |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立方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劉鋒;王傳林 |
| 地址: | 201100 上***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汽車 內飾件 抗菌 abs 塑料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塑料材料及其制備方法,尤其涉及一種汽車內飾件用抗菌ABS塑料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ABS樹脂是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英文名為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它的分子式可以寫為(C8H8·C4H6·C3H3N)x,為淺黃色粒狀或粉狀不透明樹脂,無毒、質輕。
ABS是本世紀40年代發展起來的通用熱塑性工程塑料,具有耐沖擊性能好、表面硬度高、加工流動性好、高韌性、易于加工成型等優點,加工尺寸穩定性和表面光澤好,容易涂裝、著色,還可以進行噴涂金屬、電鍍、焊接和粘接等二次加工性能,目前已在機械、運輸、電器、電子等領域被廣泛使用,在汽車內飾件中的應用量也正逐年增加。ABS樹脂是汽車中使用僅次于聚氨脂和聚丙烯的第三大樹脂。ABS樹脂可用于車內和車外部外殼,方向盤、導油管及把手和按鈕等小部件,車外部包括前散熱器護柵和燈罩等。
汽車內飾件大多與人體直接或間接接觸,對于衛生要求較高,而且汽車內飾件本身在一些高溫、光照等條件下,容易滋生細菌或形成有害物質,影響車內空氣質量,危害汽車乘坐者的健康。因此開發一種汽車內飾件用抗菌ABS塑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但是,ABS樹脂的抗拒性能的改進相對于聚丙烯、聚乙烯等非極性塑料的抗菌具有較大的難度。由于ABS樹脂中含有丙烯腈、丁二烯等極性和不飽和鍵組分,使用銀系無機抗菌劑,ABS容易發生變色;使用鋅、銅等非銀系無機抗菌劑,雖然不易變色,但是抗菌效果低,使用量大;使用有機抗菌劑,由于ABS加工溫度相對較高,容易引起有機抗菌劑的分解,而且部分有機合成化合物制成的抗菌劑易產生毒副產物、安全性能低。因此,目前使用的抗菌ABS塑料普遍存在耐熱性差,抗菌劑分散不均勻,抗菌效果持續時間短等缺點。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之一提供一種汽車內飾件用抗菌ABS塑料。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之二提供上述汽車內飾件用抗菌ABS塑料的制備方法。
本發明目的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汽車內飾件用抗菌ABS塑料,包括下述重量份的組分:ABS樹脂500份,復合抗菌劑1-5份,分散劑0.5-2份。
其中,
所述分散劑為硬脂酸、聚乙烯蠟、液體石蠟中的一種或其混合物。
所述復合抗菌劑由有機抗菌劑和無機抗菌劑組成,有機抗菌劑與無機抗菌劑的重量比為1:1~1:4。
所述無機抗菌劑為納米氧化鋅、納米氧化銀和納米氧化銅中的一種或其混合物;優選的,由下述組分按重量份組成:納米氧化銀10-20份,納米氧化鋅20-40份,納米氧化銅0-20份。
所述有機抗菌劑為聚硅氧烷、有機氯化物中的一種或其混合物。
優選的,所述有機氯化物為三氯均二苯脲或2,4,4’-三氯-2’-羥基二苯醚。
優選的,復合抗菌劑由下述組分按重量份組成:納米氧化銀10-20份,納米氧化鋅20-40份,納米氧化銅0-20份,聚硅氧烷5-20份,三氯均二苯脲10-30份。
本發明還提供了上述汽車內飾件用抗菌ABS塑料的制備方法:
按配比稱取各原料,混合均勻后,熔融混煉、擠出造粒,即獲得所述汽車內飾件用抗菌ABS塑料。
顯然,在本發明中為提高產品的其他性能,還可以適應性地添加其他助劑,如阻燃劑、著色劑和抗氧劑等。
具體的,在本發明中:
硬脂酸,別名:十八烷酸,英文名:stearic?acid,分子式C18H36O2,CAS號:57-11-4。
聚乙烯蠟,別名PE蠟,是一種化工材料,成色為白色小微珠狀/片狀,由乙烯聚合橡膠加工劑而形成的,其具有熔點較高、硬度大、光澤度高、顏色雪白等特點。主要型號有CH-2、CH-4、CH-5、CH-6、CH-8、CH-9、CH-10和CH-11。聚乙烯蠟可以增加ABS樹脂的流動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瀚氏模具成型有限公司,未經上海瀚氏模具成型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363909.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顯示裝置以及圖像形成裝置
- 下一篇:一種自然對流散熱結構及其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