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顯示器背板結構無效
| 申請號: | 201210362875.7 | 申請日: | 2012-09-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672774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3-26 |
| 發明(設計)人: | 郭思吟;許勝翔;吳宜寧;羅旭剛;吳采芬;劉勇鑫 | 申請(專利權)人: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21V21/00 | 分類號: | F21V2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維澳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馬佑平;王立民 |
| 地址: | 中國臺灣新竹科*** | 國省代碼: | 中國臺灣;7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顯示器 背板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于一種顯示器背板結構,且特別是有關于顯示器背板結構中背光模塊的遮光組件設計。
背景技術
在目前顯示器技術中,外觀所追求的輕薄短小已成為趨勢。但由于光源模塊(Light?Bar)最小板寬限制,必須在光源模塊(Light?Bar)對應背板側做局部打凸(punch)結構以符合模塊薄化的目標。而為了避免AP值(Active?area/Pitch)過小的品味問題與光源模塊(Light?Bar)的組裝問題,光源模塊連接器(Light?Bar?Connector)相對于背板開孔處常位于局部打凸結構處,但在這種結構狀況下,會造成光源模塊連接器(Light?Bar?Connector)與背板Z方向重疊量不足,進而無法確保光源模塊連接器(Light?Bar?Connector)于X,Y方向的固定性。
請參閱圖1所示,為現有的顯示器背板結構剖面示意圖,目前大多在LED背光模塊中,為了避免系統端連接器插拔問題,導致光源模塊連接器(Light?Bar?Connector)位移,一般會以背板局部打凸的結構作為光源模塊連接器(Light?Bar?Connector)的固定機制,由圖中可以得知,傳統的設計是在背板90的局部打凸結構處91,以再增加打凸結構92,來增加光源模塊連接器(Light?Bar?Connector)與背板的重疊量,但此種固定機制,需要增加背板模具工序并會增加模具與背板結構復雜性,對于產品成型較為不利。
發明內容
有鑒于現有技術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提出一種顯示器背板結構,其是利用背板局部開止裂槽來提供光源模塊連接器(Light?Bar?Connector)固定性的設計。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提出一種顯示器背板結構的實施例,在本實施例中包括有板體,且板體上鄰近于顯示器的前框結構側邊處具有組裝部,其中組裝部是凸起高于板體的最大平面,并在組裝部上還形成有組裝口,藉以提供其它組件組裝用。
除此之外,本實施例中的顯示器背板結構還包括有定位部,通過定位部來對光源模塊連接器進行限位固定,而定位部為自板體朝向于組裝口處延伸而出,并大致與組裝口的邊緣切齊,且定位部的二側與板體間各具有一個止裂槽,而各個止裂槽的二側邊為不等高的結構,更進一步說,定位部為自板體朝向于組裝口處延伸而出,沒有經過沖壓而凸起,故定位部與板體的最大平面大體上為同一平面,如此一來,通過定位部及止裂槽的設計,便可提供光源模塊連接器于Z方向(垂直方向)的重疊量,以確保光源模塊連接器于X,Y方向(水平方向)的固定性。
為讓本發明的目的、特征和優點能使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更易理解,下文舉一較佳實施例,并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顯示器背板結構剖面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顯示器背板結構實施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顯示器背板結構實施例局部放大示意圖
主要組件符號說明:
<本發明>
顯示器背板結構10
板體11
組裝部12
組裝口121
定位部13
止裂槽131
階狀部132
顯示器的前框結構20
光源模塊連接器30
<現有技術>
背板90
局部打凸結構處91
打凸結構92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362875.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丙烯酰胺無機鹽分散聚合物
- 下一篇:一種超高效節能4kW2極三相異步電動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