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起伏地表條件下的疊前深度偏移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362106.7 | 申請日: | 2012-09-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890290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1-23 |
| 發明(設計)人: | 葉月明;莊錫進;胡冰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V1/28 | 分類號: | G01V1/28;G01V1/36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任默聞 |
| 地址: | 100007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起伏 地表 條件下 深度 偏移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關于石油勘探中地震數據處理領域的疊前深度偏移成像技術,具體的講是關于一種起伏地表條件下的疊前深度偏移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地震勘探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油氣勘探的戰略重點正逐漸轉向復雜地質條件的區域。但是對于復雜地質條件的區域,比如中國西部山區這樣地表條件復雜的地區,基于水平疊加的常規地震數據處理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常規的高程靜校正可以解決起伏地表的影響,但是這種方法的實現是基于地表一致性假設,只有在地表起伏不大、低速帶橫向變化緩慢,地下淺、中、深層的反射經過低速帶時幾乎垂直入射至地表的情況下才適用,當遇到高程較大,橫向變化劇烈地區的時候,高程靜校正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針對高程基準面校正所帶來的問題,許多學者做了大量的工作,Berryhill在1979年首先提出波動方程基準面校正的概念。當時他用Kirchhoff積分法在零炮檢距理論記錄上,把一個已知的任意形狀的觀測面上的波場延拓到另一個特定的基準面上,從而完成波動方程基準面校正。幾年后,他又將這個思路擴展到疊前(Berryhill,1984)。基于這個思路,Berryhill(1984,1986)、Wibbins(1984)、Yilmaz和Lucas(1986)、Malloyetal(1990)、Schneider?et?al(1995)先后就波動方程基準面校正并結合層替換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使很多實際問題在某種程度上得到解決。
基于射線理論的成像方法可以直接從起伏的地表面進行波場偏移成像,對復雜地表構造具有較好的適應性。Jager等在2003年提出了起伏地表條件下的真振幅Kirchhoff積分偏移方法。Gray在2005年提出了一種適用于復雜地表條件下的高斯束偏移方法,然而,當地表高程及速度變化較大時,靜校正對波場造成的畸變會對后續的偏移成像特別是近地表的成像造成不利影響。此外,當遇到速度場的強橫向變化時,基于射線理論的偏移方法成像效果會顯著下降。
為了解決地表起伏變化劇烈對地下構造成像的影響,Reshef在1991年提出直接從非水平觀測面開始的“逐步外推,逐步累加”的波場外推方式來實現深度偏移。為解決高程靜校正時移所帶來的誤差,將非水平觀測面變為水平觀測面,以便使用常規的偏移算子進行波場延拓,方便地做偏移,Beasley和Lynn在1992年提出了“零速層”的概念,在起伏面和基準面間插入了一個速度很小的虛擬層,也能夠消除起伏地表的影響,不過在起伏較大的情況下計算不穩定,效果較差。Yang等1999年應用的基于波動方程深度外推算子“直接下延”法和何英等2002年應用的“波場上延”法都能夠較好的消除起伏地表的影響,然而由于使用全局的參考速度,使得偏移精度不夠,淺層起伏地表附近的構造成像被部分噪音所掩蓋。Shragge在2008年提出了黎曼坐標系下進行波場延拓,將坐標系定義成與起伏面相似的情況,使得傳統偏移方法可以被應用,但是由于需要對數據進行插值等規則化處理往往需要巨大的額外計算量。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關于一種起伏地表條件下的疊前深度偏移方法,以提高起伏地表地區的疊前深度偏移精度,改善成像質量。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起伏地表條件下的疊前深度偏移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362106.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玉米加工蛋白粉工藝
- 下一篇:一種低糖花菇脯的制作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