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熱處理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210353452.9 | 申請日: | 2012-09-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667628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3-26 |
| 發明(設計)人: | 鄭春燕;李謹;周勤祖;陳晨;黃莉云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21D1/58 | 分類號: | C21D1/58;C21D1/18 |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師事務所 31272 | 代理人: | 張惠明 |
| 地址: | 100728 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熱處理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熱處理方法。
背景技術
熱處理油是指金屬零件在進行熱處理加工時所需要的油基冷卻介質。特別地,回火也是一種常用的金屬熱處理工藝,又稱配火,是將淬火后的工件重新加熱到低于下臨界溫度的適當溫度,保溫一段時間后,在空氣、水或油等介質中冷卻的過程。其目的主要是為了減少或消除淬火時產生的內應力,或降低工件的硬度和強度,以提高其延性或韌性。回火工藝包括高溫回火(500~600℃)、中溫回火(300~400℃)和低溫回火(160~260℃)。通常,只有低溫回火時會采用熱處理油作為介質,也稱為回火油。
過去,我國回火工藝使用的熱處理油多為普通機械油或氣缸油,使用壽命短,老化嚴重,容易產生大量油泥,產品性能不理想。因此,應采用專用的熱處理油。由于低溫回火使用的油品長期在160~260℃下持續運用,因此要求熱處理油在較高的溫度下使用要有良好的熱氧化安定性和傳熱性。另外,在回火加工現場,由于使用溫度較高,油中的油霧容易騰出,尤其在大批量工件出爐時,車間油霧彌漫,氣味大,對操作工人差的健康有影響,同時油耗增多,造成浪費。
文獻“1號回火油的研制與應用(金屬熱處理,1985,3,16~18頁)”公開了一種由基礎油和抗氧劑組成的1號回火油,應用于軸承鋼、工模具鋼、合金滲碳鋼等工件的低溫回火,與機械油、汽缸油相比,使用壽命長、生渣少、不結焦,在使用過程中清凈分散性能顯著。但并未提及油品具有抑制油霧產生的能力。為減少油霧,曾嘗試添加油霧抑制劑,但添加普通的油霧抑制劑又與回火油中其他組份不匹配,仍存在現場油霧大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現有技術中熱處理油在使用現場油霧較大的問題,提供一種熱處理方法。該熱處理油方法不僅具有良好的熱氧化安定性和傳熱性,在較高溫度下長期使用的壽命長,產生油泥少,而且加工車間油霧少,工人的工作環境環保清潔。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熱處理方法,在130~260℃條件下,將需回火工件在熱處理油組合物中回火處理0.5~8小時;所述熱處理油組合物,以重量份數計包括以下組份:
a)0.01~5份的油霧抑制劑;
b)0.1~8份的酰胺類清凈分散劑;
c)0.05~3份的抗氧劑;
d)0.001~3份的光亮劑;
e)75~98份的基礎油;
其中,所述油霧抑制劑選自乙烯-丙烯無規共聚物、聚異丁烯、聚異丁烯與聚丙氧基硅氧烷復合物中的至少一種;所述酰胺類清凈分散劑選自單烯基丁二酰亞胺、聚異丁烯雙丁二酰亞胺、聚異丁烯多丁二酰亞胺或高分子量丁二酰亞胺中的至少一種;所述抗氧劑選自酚類抗氧劑或胺類抗氧劑中的至少一種;所述光亮劑選自咪唑啉油酸鹽或甲基萜烯樹脂中的至少一種。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高分子量丁二酰亞胺是本領域所公知的,指的是T161系列。
上述技術方案中,以重量份數計,油霧抑制劑的用量優選范圍為0.05~3份,酰胺類清凈分散劑的用量優選范圍為0.1~6份,抗氧劑的用量優選范圍為0.1~2份,光亮劑的用量優選范圍為0.003~2份,基礎油的用量優選范圍為78~95份。乙烯-丙烯無規共聚物的平均分子量優選范圍為90000~150000;聚異丁烯的平均分子量優選范圍為1000~200000。酚類抗氧劑優選方案為選自4,4-亞甲基雙(2,6-二叔丁基酚)、硫醚基酚或硫醚基酚酯中的至少一種。胺類抗氧劑優選方案為選自烷基化二苯胺、烷基苯基-α-萘胺或N-苯基-N’-烷基-對亞苯基二胺的至少一種。
上述技術方案中,用于低溫回火時,當回火溫度為145~155℃,即作為行業標準SH/T0564中的1號回火油時,基礎油100℃下的運動黏度優選范圍為不大于35mm2·s-1,例如可以是HVI?650;當回火溫度為195~205℃,即作為行業標準SH/T?0564中的2號回火油時,基礎油100℃下的運動黏度優選范圍為不大于50mm2·s-1,例如可以是HVI?150BS。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353452.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