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降低PM2.5的城市道路綠化配置模式在審
| 申請號: | 201210352629.3 | 申請日: | 2012-09-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884923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1-23 |
| 發明(設計)人: | 張紀林;張冠一;李淑琴 | 申請(專利權)人: | 張紀林;張冠一;李淑琴 |
| 主分類號: | A01G1/00 | 分類號: | A01G1/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11155 江蘇省***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降低 pm2 城市道路 綠化 配置 模式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道路綠化領域,涉及降低PM2.5的城市道路綠化配置方法。
背景技術
PM2.5指環境空氣中當量直徑小于和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PM2.5的主要來源是日常發電、汽車尾氣、工業生產排放等過程中經過燃燒而排放的殘留物。雖然PM2.5只是地球大氣中含量很少的組分,但它對空氣質量和能見度等有重要的影響。與較粗的大氣顆粒物相比,PM2.5粒徑小,富含大量有毒物、有害物質且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被吸入人體后會直接進入支氣管,干擾肺部的氣體交換,引發包括哮喘、支氣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因而對人體健康和大氣環境質量造成很大的影響。本發明基于城市PM2.5空間分布規律,強化城市道路綠化中分帶綠化帶位置效應及喬灌草復層配置效應,最大限度降低城市機動車排出的PM2.5及重金屬等污染物。本配置方法降低PM2.5濃度是常規道路綠化模式的1.86倍。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降低PM2.5的城市道路綠化配置模式,以克服傳統的栽植模式(喬灌、草灌)造成的滯塵量低、降低PM2.5效果差的不足。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降低PM2.5的城市道路綠化配置模式,包括如下步驟:
(1)3月上旬,在道路的中分帶、側分帶和道路兩側,按一定的株行距挖樹穴,并在樹穴內施餅肥或復合肥;
(2)道路的中分帶,采用香樟×紅葉石楠×紫薇×金葉女貞×地被植物(麥冬)配置模式。香樟選擇高450~500cm、胸徑15~20cm、枝下高230~250cm,紫薇高200~250cm、胸徑5~8cm,紅葉石楠、金葉女貞高40~50cm、冠幅30~40cm,按一定的株行距及色塊圖案栽植,澆足定根水;
(3)道路側分帶采用桂花×紅楓×金邊黃楊×地被植物(蔥蘭)的立體配置模式。桂花選擇高250~300cm、胸徑5~10cm、冠幅120~150cm,紅楓高150~200cm、胸徑5~8cm,金邊黃楊30~40cm、冠幅30~40cm,按一定的株行距及色塊圖案栽植,澆足定根水;
(4)道路兩側采用欒樹×夾竹桃×紅花檵木×海桐×地被植物(馬尼拉草)的立體配置模式。欒樹選擇高450~500cm、胸徑15~20cm、枝下高280~350cm,夾竹桃高200~250cm、冠幅80~120cm,紅花檵木、海桐高40~50cm、冠幅30~40cm,按一定的株行距及色塊圖案栽植,澆足定根水;
(5)把地被植物栽植于株行之間空地上,澆水保濕。
步驟(1)中,所述的施餅肥或復合肥數量為1200~1800kg/hm2。
步驟(1)中,所述的樹穴大小喬木為150×150×120~200×200×150cm。
步驟(2)中,所述的株行距香樟為400×400cm,紫薇為200×200cm,紅葉石楠、金葉女貞25株/平方米,麥冬每叢點栽距離10~20cm。
步驟(3)中,所述的株行距桂花、紅楓為300×300cm,金邊黃楊25株/平方米,蔥蘭點栽株距3~5cm。
步驟(4)中,所述的株行距欒樹為400×400cm,夾竹桃為200×200cm,紅花檵木25株/平方米,海桐16株/平方米,草坪切成2×2cm方塊,點栽株距10~20cm。
有益效果:本發明基于城市PM2.5空間分布規律,強化城市道路綠化中分帶綠化帶位置效應及喬灌草復層配置效應,最大限度降低城市機動車排出的PM2.5及重金屬等污染物。本配置方法降低PM2.5濃度是常規道路綠化模式的1.86倍。
具體實施方式:
根據下述實施例,可以更好地理解本發明。然而,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容易理解,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發明,而不應當也不會限制權利要求書中所詳細描述的本發明。
實施例1:
2012年3月,在江蘇省南京市,3800米道路實施喬木、灌木、草坪相結合的復層綠地配置。在道路的中分帶,采用香樟×紅葉石楠×紫薇×金葉女貞×地被植物(麥冬)的立體配置模式。香樟選擇高450~500cm、胸徑15~20cm、枝下高230~250cm;紫薇高200~250cm、胸徑5~8cm;紅葉石楠、金葉女貞高40~50cm、冠幅30~40cm。道路側分帶采用桂花×紅楓×金邊黃楊×地被植物(蔥蘭)的立體配置模式。桂花選擇高250~300cm、胸徑5~10cm、冠幅120~150cm紅楓高150~200cm、胸徑5~8cm;金邊黃楊30~40cm、冠幅30~40cm。道路兩側采用欒樹×夾竹桃×紅花檵木×海桐×地被植物(馬尼拉草)的立體配置模式。欒樹選擇高450~500cm、胸徑15~20cm;夾竹桃高200~250cm、冠幅80~120cm;紅花檵木、海桐高40~50cm、冠幅30~40cm。道路的中分帶、側分帶及兩側按一定的株行距及色塊圖案栽植,澆足定根水,地被植物栽植于株行之間空地上,澆水保濕。由于制定的養護措施得當,并派專人進行管理,樹木的成活率達到98%。取得了較好的景觀效果,枝繁葉茂的樹木可最大限度降低城市機動車排出的PM2.5及重金屬等污染物。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張紀林;張冠一;李淑琴,未經張紀林;張冠一;李淑琴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352629.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