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旋轉式壓縮機無效
申請號: | 201210347834.0 | 申請日: | 2012-09-18 |
公開(公告)號: | CN103089632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5-08 |
發明(設計)人: | 新井聰經;谷真男;深谷篤義 | 申請(專利權)人: | 三菱電機株式會社 |
主分類號: | F04C23/00 | 分類號: | F04C23/00 |
代理公司: |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專利商標事務所 11038 | 代理人: | 呂林紅 |
地址: | 日本*** | 國省代碼: | 日本;JP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關鍵詞: | 旋轉 壓縮機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旋轉式壓縮機,特別是涉及具有多個缸體,并在缸體彼此之間配置有間隔板的旋轉式壓縮機。
背景技術
旋轉式壓縮機具有封閉容器(以下稱為“外殼”)、被配置在外殼內的驅動部(以下稱為“電動機”)、和由電動機驅動的壓縮部,經由吸入配管被供給的制冷劑在壓縮部中被冷卻,經由排出配管,被排出到外殼之外。并且,要求大容量化和低成本化。
單一缸體的旋轉式壓縮機的壓縮部具有:圓環狀的缸體;被配置在缸體的內周部,進行偏心旋轉的圓環狀的旋轉活塞;被配置在形成于缸體的葉片槽中,朝向缸體的中心軸的方向進退自如的葉片;向缸體的中心軸的方向推壓葉片的彈簧;形成有用于使旋轉活塞偏心旋轉的偏心部的曲軸;以及以曲軸旋轉自如的方式支承該曲軸,并且閉塞缸體的兩端面的一對框體。
因而,由缸體的內周面、旋轉活塞的外周面、和一對框體形成的空間,利用偏心旋轉的葉片,被一分為二成各自體積增減的一對空間(以下稱為“壓縮室”)。即,成為體積逐漸增加的相位中被吸引的制冷劑在體積逐漸減少的相位中被壓縮的機構。
此外,2缸體的旋轉式壓縮機的壓縮部相當于將上述單一缸體的旋轉式壓縮機的上述結構(與壓縮機構部相同)配置成2層(2級),且兩者的葉片槽被配置在180°相反的相位的壓縮部,在兩者的缸體之間,取代框體而配置有“間隔板”。即,曲軸具有形成在180°相反的方向上的一對偏心部,貫穿形成在間隔板上的中央貫穿孔,并且旋轉自如地由一對框體支承。
此時,上述中央貫穿孔的內徑大致相當于一對曲軸的偏心部的偏心量合計的值(準確而言,比上述合計的值稍大)。
另外,具有3缸體以上的缸體數的旋轉式壓縮機的壓縮機構部,相當于將上述單一缸體的旋轉式壓縮機的壓縮機構部配置3層(3級)以上,且兩者的葉片槽被配置在沿缸體的中心軸的方向觀察時不重疊的相位的壓縮機構部。此時,在各自的缸體之間,取代框體而配置有間隔板。此外,曲軸具有形成在沿軸心的方向觀察時不重疊的相位的3個以上的偏心部,旋轉自如地由配置在端部(最上層之上和最下層之下)的一對框體支承,貫穿形成在間隔板上的中央貫穿孔。
并且,在一方的缸體側被壓縮的制冷劑依次被供給到另一方的缸體,進一步被壓縮,實行2級以上的壓縮。
此時,上述中央貫穿孔的內徑大致相當于與通過距3個以上的曲軸的偏心部的軸心離開最遠的點的假想圓相當的內徑(準確而言,比該假想圓的直徑稍大的內徑)。
一般而言,在具有2個以上的缸體的旋轉壓縮機中,在增大壓縮室的最大體積的情況下,具有(i)增高缸體(在軸向上加長)的方法、(ii)增大缸體的內徑(在半徑方向上增大)的方法、和(iii)增大曲軸的偏心量的方法。
在上述(i)或(ii)的情況下,壓縮機大型化,成為高成本。因此,為了解消由大型化帶來的高成本化,通常進行上述(iii)。
可是,像上述那樣形成在間隔板上的中央貫穿孔的內徑在曲軸的偏心部的偏心量變大時增大,在上述(iii)中,經由內徑大的中央貫穿孔,相鄰的缸體的壓縮室彼此連通,產生“泄漏流路”,產生壓縮效率變差這樣的問題。
另外,在上述(iii)中,為了不產生泄漏流路,具有充分增大旋轉活塞的壁厚(徑向的厚度、外徑與內徑之差的1/2)的方法,但是為了增大偏心量,需要增大缸體的內徑。于是,為了確保葉片的進退量、缸體的強度,若欲確保缸體的外徑與內徑之差(壁厚相同),則需要增大缸體的外徑,導致壓縮機構部(外殼)的大型化,成為高成本。
因此,在具有2缸體的旋轉壓縮機中,公開了使2個半圓形狀的構件(以下稱為“分割間隔片”)對接的間隔板。即,在分割間隔片的直線狀(平面狀)的緣(以下稱為“分割面”)的中央形成半圓形的缺口部,在使分割間隔片對接時,曲軸的偏心部彼此之間的軸部分貫穿由缺口部形成的中央貫穿孔。
即,通過以分割間隔片夾持的方式組裝曲軸的偏心部彼此之間的軸部分,曲軸的偏心部無需貫穿中央貫穿孔,所以能夠將中央貫穿孔的內徑(為上述缺口部的曲率半徑2倍的值)減小到曲軸的軸部分的外徑程度(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昭54-121405號公報(第2頁、圖2)
發明內容
可是,在專利文獻1公開了的發明中,存在如以下那樣的問題。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三菱電機株式會社,未經三菱電機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347834.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