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唑烷酮化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341249.X | 申請日: | 2012-09-1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993192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3-27 |
| 發明(設計)人: | 席真;李世博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開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7D413/12 | 分類號: | C07D413/12;C07D413/14;A61K31/513;A61P31/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潤平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王鳳桐;周建秋 |
| 地址: | 300071*** | 國省代碼: | 天津;1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唑烷酮 化合物 及其 制備 方法 應用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化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具體地,涉及一種可用作蛋白合成抑制劑的唑烷酮化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
背景技術
核糖體是生物體內進行蛋白合成的地方,也是十分重要的抗生素作用靶標,這些抗生素通過干擾正常的蛋白合成起到殺死或抑制細菌生長的作用。臨床上應用的大環內酯類、氨基糖苷類、氯霉素類、四環素類、林可酰胺類、惡唑啉酮類等,都是作用于核糖體的抗生素。但是,隨著抗生素的廣泛應用,抗性細菌菌株越來越多,抗藥性問題日漸嚴重,研發新的抗生素具有重要意義。
核糖體包含大小兩個亞基,大亞基上的肽轉移反應中心是核糖體的重要活性位點,主要負責催化肽鍵的形成。有多種抗生素分子結合到該位點及附近,抑制蛋白合成的進行。利奈唑胺(Linezolid)是2000年上市的新型抗生素,能夠結合于肽轉移中心,用于治療多種耐藥菌引起的疾病,但是其活性有待改善。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利奈唑胺類抗生素的活性,提供一種新型唑烷酮化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唑烷酮化合物,該唑烷酮化合物為如式(I-I)、式(I-II)或式(I-III)所示的化合物或其藥學可接受的鹽:
式(I-I)
式(I-II)
式(I-III)
在式(I-I)、式(I-II)或式(I-III)中,
R1、R2、R3、R5、R10、R11、R12、R13、R16和R17各自獨立地表示氫、C1-C6的烷基或鹵素,并且R10、R11、R12和R13中的至少一個表示鹵素;
R4表示C2-C10的亞烯基;
R6表示C2-C10的亞烷基;
R7、R8、R9和R14各自獨立表示兩個氫、兩個C1-C6的烷基、兩個鹵素、一個氫和一個C1-C6的烷基、一個氫和一個鹵素、或者一個鹵素和一個C1-C6的烷基;
R15表示C1-C10的亞烷基。
優選地,在式(I-I)、式(I-II)或式(I-III)中,R1、R2、R5、R10、R12、R13和R16表示氫,R3和R17各自獨立地表示C1-C6的烷基,并且R11表示鹵素;
R4表示C2-C10的亞烯基,優選C2-C6的亞烯基;
R6表示C2-C10的亞烷基,優選C2-C6的亞烷基;
R7、R8、R9和R14各自表示兩個氫;
R15表示C1-C10的亞烷基,優選C1-C6的亞烷基。
進一步優選地,該唑烷酮化合物為如式(II-I)、式(II-II)或式(II-III)所示的化合物或其藥學可接受的鹽:
式(II-I)
式(II-II)
式(II-III)
式(II-I)或式(II-II)中,n為2-6的整數,優選為2或3。
本發明還提供了式(I-I)所示化合物的制備方法,該方法包括將如式(III)所示的化合物與如式(IV)所示的化合物在有機溶劑中接觸,
式(III)
式(IV)
R1至R17的定義與上述式(I-I)中相同。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開大學,未經南開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341249.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