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玉米剝皮機的皮籽分離裝置無效
| 申請號: | 201210336796.9 | 申請日: | 2012-09-1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835223A | 公開(公告)日: | 2012-12-26 |
| 發明(設計)人: | 張希槐 | 申請(專利權)人: | 張希槐 |
| 主分類號: | A01F11/06 | 分類號: | A01F11/06 |
| 代理公司: | 安陽市智浩專利代理事務所 41116 | 代理人: | 王好勤 |
| 地址: | 456400 河*** | 國省代碼: | 河南;4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玉米 剝皮 分離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農業機械技術領域,進一步是玉米剝皮機,尤其是帶有吸風裝置的剝皮機。
背景技術
傳統的玉米脫皮,是用手工進行的,它效率較低。而且勞動強度較大。為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一些玉米脫皮機械應運而生,但是,目前的脫皮機存在著脫皮的潔凈程度差的問題,主要是玉米皮與玉米籽的混合在一起,造成了浪費。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玉米剝皮機的皮籽分離裝置,它可以使玉米皮與玉米籽分離徹底。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方案實現的:
它通過在剝皮機的出口處設置吸風器,同時在出口處的下方設置漏籽孔,使玉米皮上行,而玉米籽下漏,從而使得玉米皮與玉米籽徹底分離。
具體是:
玉米剝皮機的皮籽分離裝置,包括動力傳輸機構、攪筒,其特征在于:在攪筒出口處的筒壁上,設置有管口,管口通過風管連接抽風機的進風口。
本發明的目的是可通過以下方案進一步實現:
所述攪筒出口處下部的筒壁上,設置有若干漏籽孔,漏籽孔用于下漏玉米籽。
所述管口設置于攪筒出口處筒壁的上方,漏籽孔設置于與管口相對的下方。
所述攪筒出口處的筒壁下部1/3-1/2的壁周,設置雙層,上層帶有漏籽孔,下層為一通向收集箱的坡面,用于將下漏的玉米籽導入收集箱。
所述攪筒出口處呈外小內大的束口狀。
所述管口的孔徑為15-50厘米。
所述漏籽孔的孔徑為1.5-4厘米。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它通過在剝皮機的出口處設置吸風器,同時在出口處的下方設置漏籽孔,一方面將玉米剝皮機剝下的皮吸走,一方面將玉米籽下漏,從而實現玉米皮與玉米籽的分離。特別是纏裹于玉米皮中的玉米籽,由于玉米皮的上行,而在重力的作用下下落,經漏籽孔下漏被收集,因而玉米皮與玉米籽分離得較為徹底。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結構示意圖,
圖中:1為剝皮機,2為攪筒,3為攪龍,4為管口,5為風管,6為進風口,7為抽風機,8為出風口。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技術領域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發明方案,并使本發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能夠更加明顯易懂,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實施例:
如圖1所示,玉米剝皮機的皮籽分離裝置,剝皮機1包括動力傳輸機構,攪筒2,攪筒2內設置有攪龍3,出皮口,其特征在于:在攪筒出口處的筒壁上,設置有管口4,管口4通過風管5連接抽風機7的進風口6。
在攪筒出口處的下部,設置有若干漏籽孔,漏籽孔用于下漏玉米籽。
所述管口的孔徑大小的設置以可順利抽走玉米皮為準,一般可設置為15-50厘米,優選為20-35厘米。
所述漏籽孔的孔徑的設置以可順利漏下為準,一般可設置為1.5-4厘米,優選為2-3厘米。
使用時,當被剝下的皮從攪筒2至攪筒口時,由于抽風機7的作用,玉米皮被吸入管口4,并通過風管5、進入抽風機7的出風口8排出。玉米籽特別是被玉米皮所包裹的玉米籽,則在重力作用下,通過設置于攪筒出口處的下部的漏籽孔下漏被收集。因此,玉米籽被分離得很干凈。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張希槐,未經張希槐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336796.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