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煤礦井下緊急避險空氣再生裝置的超氧化鉀藥板及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210335809.0 | 申請日: | 2012-09-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874761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1-16 |
| 發明(設計)人: | 王云泉;郭中立;管增倫;劉昕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中煤能源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1B13/02 | 分類號: | C01B13/02;E21F1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理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7 | 代理人: | 張文祎 |
| 地址: | 100120***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煤礦 井下 緊急 避險 空氣 再生 裝置 氧化 鉀藥板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空氣再生裝置,尤其是涉及一種煤礦井下緊急避險空氣再生裝置的專用超氧化鉀藥板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煤礦井下安全避險“六大系統”包括檢測監控系統、井下人員定位系統、井下緊急避險系統、礦井壓風自救系統、礦井供水施救系統和礦井通信聯絡系統。其中,煤礦井下緊急避險系統是安全避險“六大系統”建設中的重點工作。煤礦井下緊急避險系統是指煤礦井下發生緊急情況下,為遇險人員避險提供生命保障的設施、設備、措施組成的有機整體。近兩年來,全國煤礦企業根據《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國發〔2010〕23號)的要求,大力推進井下安全避險“六大系統”建設工作。
“十一五”期間,我國首次提出以應急避難空間為基礎的煤礦新型安全防護體系,通過在井下布置救生艙、避難所與礦井各系統結合形成救援網絡,在煤礦事故中為被困作業人員提供應急避難空間,降低煤礦事故死亡率。
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國家煤礦安監局分別于2011年1月25日和3月21日,聯合下發了《煤礦井下緊急避險系統建設管理暫行規定》和《煤礦井下安全避險“六大系統”建設完善基本規范(試行)》的規定,要求“煤與瓦斯突出礦井建設采取避難硐室,突出煤層的掘金巷道長度及采煤工作面走向長度超過500米時,必須在距離工作面500米范圍內建設避難硐室或設置救生艙。煤與瓦斯突出以外的其它礦井,從采掘工作面步行,凡在自救器所能提供的額定防護時間內不能安全撤到地面的,必須在采掘工作面1000米范圍內建設避難硐室或設置救生艙”。2012年6月底前,所有煤與瓦斯突出礦井,中央企業和國有重點煤礦中的高瓦斯、開采容易自燃煤層的礦井,要完成緊急避險系統的建設完善工作;2013年6月底前,其他所有煤礦完成緊急避險系統的建設完善工作。
根據世界各國對礦井事故的調查,在火災、爆炸等事故發生現場瞬間受到傷害死亡的礦工只占事故傷亡總人數的很少一部分,絕大多數礦工都是因為在火災、爆炸后不能及時升井或逃離高濃度有毒有害氣體現場,導致窒息或中毒死亡。如何在礦難發生后為井下被困的幸存人員提供躲避有毒氣體環境及其它傷害的密閉空間,為其提供必須的生存條件,延長其生存時間,直至救援人員到達,成為礦井救援的一個重要課題。
這種當井下發生災難事故時,為無法及時撤離的遇險人員提供生命保障的密閉空間被稱為井下緊急避險設施。該設施對外能夠抵御高溫煙氣,隔離有毒有害氣體,對內提供氧氣、食物、水,去除有毒有害氣體,創造生存基本條件,為應急救援創造條件、贏得時間。
1、國內外緊急避險系統建設的現狀
1.1產煤發達國家緊急避險系統建設現狀
國外一般規定,煤礦井下避險系統的類型由煤礦企業根據自身的特點自主選擇,以滿足煤礦井下人員避險需要為原則。
加拿大自1928年Hollinger礦發生死亡39人的火災后,就出現通過面罩供氧的初級避難硐室(密封起來的廢棄巷道,采用礦井壓風系統提供呼吸空氣),最初沒有二氧化碳吸收系統,在密閉硐室內不到10小時二氧化碳濃度達到25%,造成人員死亡。后來出現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處理系統,緊急避險體系擴展到救生艙、自救器、直通地面的通訊系統、避難硐室(救生艙)內的食物、飲水及供氧系統,加拿大通過立法形式強制礦山執行。這一套理論已取得效果,2006年1月29日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鉀鹽礦發生火災事故,井下72名礦工逃進井下“避難站”,被困36小時后全部被救,避難所發揮重要作用。目前,加拿大煤礦井下避難硐室與可移動式救生艙配備比例約為1:5,使用的可移動式救生艙以硬體為主。
南非20世紀70年代出現把壓風管引入盲巷形式的簡易避難所。緊急避險研究主要針對礦井爆炸、火災等事故,在距離工作面一定距離內建設庇護所,配有通風設備、救援電話、備用自救器和飲用水,礦工在逃生指示裝置的指引下,在便攜式自救器有效工作的時問內撤離到最近的安全庇護所,等候救援。南非通過立法要求礦山企業建設安全避難所并納入應急救援體系,井下避難所己是南非礦山應急救援中一項成熟而有效的安全設施。2003年和2005年南非兩個特大金礦先后發生停電和火災事故,當時一個礦井井下有3400多人,只死亡9人,救護隊從井下各個避難所內救出280人;另一個礦井在2600人返回地面后,發現52人失蹤,兩天后在井下避難所找到,全部安然無恙。澳大利亞自2000年一直使用可移動式救生艙,還采用“自救器+中繼站”避險設施。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中煤能源集團有限公司,未經中國中煤能源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335809.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D-纈氨酸的制備方法
- 下一篇:一種智能網話單合成的方法及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