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基于堰式收油機的溶氣式溢油回收裝置與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334210.5 | 申請日: | 2012-09-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864763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1-09 |
| 發明(設計)人: | 周志國;馬傳軍;牟桂芹;郭亞逢;丁祿斌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島安全工程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E02B15/10 | 分類號: | E02B15/10;B01D17/035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億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湯東鳳 |
| 地址: | 100728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基于 堰式收 油機 溶氣式 溢油 回收 裝置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環境應急技術領域,涉及一種基于堰式收油機的溶氣式溢油回收裝置與方法。
背景技術
石油是現代經濟發展的支柱,隨著石油工業的發展,原油和成品油的儲存及運輸日益頻繁,由于船舶故障、操作不當、風浪、觸礁等引發的溢油事故日益增多,造成水體的污染和生態環境的破壞。例如:2010年4月20日,美國墨西哥灣“深水地平線”石油鉆井平臺發生爆炸,油井連續泄漏86天,對墨西哥灣沿岸的生態環境及經濟造成重大影響;再如2010年7月16日,中石油大連大孤山新港(大窯灣)一條輸油管線發生爆炸起火,部分原油入海,造成近百平方公里海域被污染。常用溢油處理方式是物理回收、可控燃燒和噴灑消油劑,其中物理回收既能回收能源,又能有效避免二次污染,因而成為溢油處理的首選方法。
目前,物理回收的主要裝置是收油機,收油機的類型主要有堰式、轉盤式、毛刷式、繩式及真空式等,其中堰式收油機具有技術簡單、制造成本低、收油速度快、占地空間小等優點,能夠滿足現階段我國大規模配備的需求。然而,當溢油厚度較薄或風浪較大時,堰式收油機回收的溢油含水率較高,因此在堰式收油機基礎上開發高效率的溢油回收裝置具有重要意義。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第一個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基于堰式收油機的溶氣式溢油回收裝置;該裝置能夠提高回收溢油的含油濃度,最大限度的利用污油倉;特別是在船舶上使用時,可減少船舶往返次數,提高收油效率。
本發明要解決的第二個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利用上述裝置回收溢油的方法。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一種基于堰式收油機的溶氣式溢油回收裝置,包括堰式收油機、油水分離裝置、溶氣系統和污油倉;
所述堰式收油機底部設有容積泵,該容積泵通過管道與油水分離裝置連接相通;
所述油水分離裝置包括殼體、進水口、斜板、隔油板、分水板和回流水出口;所述進水口設置在殼體的前端;所述斜板設置在殼體內且向后端傾斜,該斜板與殼體頂部之間有開口,該斜板左側與殼體形成的空間為接觸區;所述斜板的右側設有隔油板,隔油板與殼體的頂壁及側壁相連,僅在下部留有開口,所述斜板右側和隔油板左側形成的空間為油水分離區;所述隔油板的右側設有分水板,該分水板與殼體的底部及側壁相連,僅在上部留有開口;所述回流水出口設置在殼體最后端的下部;
所述溶氣系統包括多相介質泵和溶氣釋放頭,所述多相介質泵的進口通過管道與回流水出口連接相通,所述多相介質泵的出口通過管道與溶氣釋放頭連接相通,所述溶氣釋放頭設置在接觸區的底部;保證釋放的氣泡在上升的過程中與溢油充分接觸;
所述油水分離裝置的殼體頂壁上設有排氣管、儲油罐和排水管;所述儲油罐通過排油管與污油倉連接相通。
優選地,所述儲油罐位于隔油板的前方,高度為0.2~1.0m;
優選地,所述隔油板距殼體的底部的高度為0.1~0.5m。
優選地,所述排氣管設有兩個,分別位于隔油板的兩側,所述排氣管的高度為0.5~1.5m,高于排油管0.3~0.5m。
優選地,所述的排水管上設有出水閥門;通過出水閥門的開啟大小控制排水量,進而調節排油管的出油量。即控制排油管的排油量與出水口的排水量之比為進入堰式收油機的油水混合物中的含油量。
優選地,所述斜板與水平面的夾角為45~90度。
優選地,所述油水分離裝置和溶氣系統為一體撬裝式結構。
一種利用上述裝置回收溢油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將堰式收油機放入溢油水體,收集油水混合物進入堰式收油機;
2)開啟堰式收油機底部的容積泵將油水混合物泵入油水分離裝置的接觸區;在接觸區,油水混合物與來自多相介質泵釋放的氣泡相互粘附,形成溢油—氣泡復合體,上浮后進入分離區;
3)隨著進油量的增多,分離區的油層增加至一定厚度形成過濾層,使油水在分離區充分分離,分離上浮的溢油進入儲油罐,在壓力的作用下經排油口進入污油倉;
4)分離區內的油水充分分離后,分離水層先通過隔油板下端,然后再上升自分水板頂端流入油水分離裝置最右端;
5)將油水分離裝置中的分離水層通過多相介質泵和引入空氣一起輸送到接觸區底部。
優選地,所述多相介質泵采用高速旋轉的葉輪將引入的空氣切割成微小的氣泡,氣泡的直徑為20-50μm;進入多相介質泵的回流水量為進入油水分離裝置中油水混合物總量的10%-30%。
本發明具有如下特點:
1、堰式收油機回收的溢油進入油水分離反應器進行二次分離,回收溢油的含油濃度大于90%。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島安全工程研究院,未經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島安全工程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334210.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