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塑料制品成型機械用的油缸的泄漏油收集裝置無效
| 申請號: | 201210333849.1 | 申請日: | 2012-09-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852900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1-02 | 
| 發明(設計)人: | 任慎宏;肖宇韜 | 申請(專利權)人: | 蘇州同大機械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15B15/20 | 分類號: | F15B15/20 | 
| 代理公司: | 常熟市常新專利商標事務所 32113 | 代理人: | 朱偉軍 | 
| 地址: | 215614 江蘇省***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塑料制品 成型 機械 泄漏 收集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塑料制品成型機械的動力源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塑料制品成型機械用的油缸的泄漏油收集裝置。
背景技術
塑料制品成型機的油缸可通過并不限于以下例舉的專利見諸,ZL01244534.7(移模機構)、ZL01244535.5(結構改進的開合模油缸)、ZL200420027711.X(塑料中空成型機的合模鎖緊機構)和ZL200920035666.5(中空塑料成型機的合模鎖緊機構),等等。
油缸的油缸柱與油缸頭之間的密封問題歷來受到業界的關注,因為油缸柱與油缸頭之間的密封配合只能依賴密封圈體現,而密封圈受自身的材料因素、老化因素、油液的腐蝕因素以及與油缸柱之間的摩擦因素等而使密封效果逐漸退化,乃至失去密封效果。尤其是,縱使再精湛的制造與裝配技術,也難以保證油缸柱與油缸頭之間的持久密封效果,因此液壓油油液的泄漏客觀上無法避免,僅僅是時間問題和程度不同而已。
中國發明專利申請公布號CN101943194A推薦的“多孔油缸的防泄漏裝置”的建樹之處在于能夠延長油缸使用壽命,但是結構復雜。實用新型專利授權公告號CN2878761Y提供的“裝有漏損油收集裝置的液壓機油缸”,該專利是在缸蓋上開設環形儲油槽,由回油孔將收集于環形儲油槽內的油液引出。但是由于塑料制品成型機械的動力源即油缸結構與CN2878761Y介紹的液壓機油缸的結構大相徑庭,因而不具有可借鑒的意義。
鑒于上述已有技術,本申請人作了有益的設計,下面將要介紹的技術方案便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任務在于提供一種有助于將油缸柱與油缸頭之間的配合部位泄漏的油液方便收集并且結構簡單的塑料制品成型機械用的油缸的泄漏油收集裝置。
本發明的任務是這樣來完成的,一種塑料制品成型機械用的油缸的泄漏油收集裝置,所述的油缸包括油缸缸筒、與油缸缸筒的一端固定的油缸頭和設置在油缸缸筒的油腔內的并且與油缸頭的油缸頭腔滑動配合的油缸柱,其中,在油缸頭的側部設有與油缸頭腔相通的油嘴接口,油缸頭腔與油腔相通,在油缸頭腔的內壁上嵌設有密封圈,油缸柱與密封圈密封配合,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油缸頭腔的內壁上并且在對應于所述密封圈的上部圍繞油缸頭腔的內壁的圓周方向開設有一用于收集在油缸柱在伸出油缸頭腔時從油缸柱上流落的泄漏油液的匯油槽,并且在油缸頭上還配設有一用于將匯油槽中的油液引出的集油接頭,該集油接頭與匯油槽之間通過開設在油缸頭上的引油道相通。
在本發明的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的油缸頭腔的內壁上還設置有一防塵圈,該防塵圈與所述油缸柱密封配合,并且該防塵圈位于所述的匯油槽與所述的密封圈之間。
在本發明的另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集油接頭在所述油缸頭上的位置比所述的匯油槽的位置低,所述的引油道自匯油槽朝向集油接頭傾斜。
在本發明的又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集油接頭包括出油嘴和限定螺母,出油嘴與所述油缸頭螺紋連接,并且與所述的引油道相通,而限定螺母螺紋配設在出油嘴41上。
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的技術效果之一,當油缸柱伸出油缸頭的油缸頭腔時,因滲漏而產生的油液便淌落于匯油槽,經引油道自集油接頭引出,從而不會因滲漏而污染塑料制品;之二,有助于緩解對油缸的嚴苛的加工要求;之三,整體結構簡練并且幾乎不會增加油缸的整體成本。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實施例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見圖1,給出了油缸缸筒1,依據公知常識,油缸缸筒1具有一油腔11,在油缸缸筒1的一端即圖示位置狀態的上端固定有一油缸頭2,該油缸頭2具有油缸頭腔21,該油缸頭腔21與油腔11相通,在油缸頭2的側部配設有一與油缸頭腔21相通的油嘴接頭22(也可稱進出油接頭)。在油缸頭腔21的內壁上并且在對應于與油缸柱3相密封配合的部位以間隔狀態設置有一組密封圈211,在本實施例中,雖然示意了一組密封圈211的數量為三個,但是不能憑此數量而限制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當圖示的活塞柱3置入于油腔11內后并且與油缸頭2相配合時,前述的密封圈211便與油缸柱3密封配合。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蘇州同大機械有限公司,未經蘇州同大機械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333849.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