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適配器及應用于適配器的數據傳輸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210321480.2 | 申請日: | 2012-09-0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881145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1-16 |
| 發明(設計)人: | 徐鑫;侯興哲;徐瑞林;張津銘;陳濤;鄧雪波;李秉義;梁柯;魏長明;徐焜耀;周娜;李杰;王瑞秒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市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國家電網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8C19/00 | 分類號: | G08C19/00;G08C17/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寶筠 |
| 地址: | 401123 重*** | 國省代碼: | 重慶;8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適配器 應用于 數據傳輸 方法 | ||
1.一種適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與智能變電站設備或電表終端相連的下行通信模塊,與管理中心相連的上行通信模塊,與所述上行通信模塊和下行通信模塊分別相連的微處理器模塊;
所述微處理器模塊向所述下行通信模塊發送通信指令;
所述下行通信模塊根據所述通信指令獲取所述智能變電站設備或電表終端的數據,并發送給所述微處理器模塊;
所述微處理器模塊接收所述下行通信模塊發送的數據,將所接收到的數據發送給所述上行通信模塊;
所述上行通信模塊接收所述微處理器模塊發送的數據,通過以太網接口發送給所述管理中心。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適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行通信模塊包括:電力線載波通信模塊,
所述電力線載波通信模塊接收所述微控制器模塊發送的通信指令,通過電力線發送所述通信指令至所述智能變電站設備或電表終端,接收所述電力線上的數據,發送至所述微處理器模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適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處理器模塊包括:第一發送模塊,接收模塊以及第二發送模塊,
所述第一發送模塊發送通信指令至所述下行通信模塊;
所述第一接收模塊接收所述下行通信模塊發送的通信數據;
所述第二發送模塊發送所述通信數據至所述上行通信模塊。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適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通信模塊的以太網接口包括:標準以太網接口和/或光纖以太網接口。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適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行通信模塊還包括:串行通信模塊,
所述串行通信模塊接收所述微處理器模塊發送的通信指令,以差動方式發送至帶有串行通信接口的智能變電站設備或電表終端,以差動方式接收帶有串行通信接口的智能變電站設備或電表終端發送的數據,發送至所述微處理器模塊。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適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行通信模塊還包括:無線通信模塊,
所述無線通信模塊接收所述微處理器模塊發送的通信指令,以串口方式發送至無線通信的智能變電站設備或電表終端,以串口方式接收無線通信的智能變電站設備或電表終端發送的數據,發送至所述微處理器模塊。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適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無線通信模塊包括:2.4G無線通信模塊、433M無線通信模塊。
8.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適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處理器模塊還包括:第二接收模塊,
所述第二接收模塊接收上行通信模塊發送的通信指令,并發送給所述第一發送模塊。
9.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適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行通信模塊還用于,將接收到的信號進行模數轉換,并發送,所述微處理器模塊還包括:處理模塊,
所述處理模塊將接收到的通信數據進行數模轉換,并發送。
10.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其特征在于,應用于適配器,所述適配器包括:下行通信模塊,與管理中心相連的上行通信模塊,與所述上行通信模塊和下行通信模塊分別相連的微處理器模塊,該方法包括:
微處理器模塊向下行通信模塊發送通信指令;接收所述下行通信模塊根據所述通信指令獲取的變電站設備或電表終端的數據;將所接收到的數據發送給上行通信模塊,所述接收到的數據通過所述上行通信模塊的以太網接口發送給管理中心。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市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國家電網公司,未經重慶市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國家電網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321480.2/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