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高速水柱慣性拋射筒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321349.6 | 申請日: | 2012-09-0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809324A | 公開(公告)日: | 2012-12-05 |
| 發明(設計)人: | 李思忠;王小龍;莫軍;劉顯軍;盧永剛;李明海;郝志明;劉偉;周本權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總體工程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F41B9/00 | 分類號: | F41B9/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海智圣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82 | 代理人: | 李奎書 |
| 地址: | 621000***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高速 水柱 慣性 拋射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水柱拋射筒,尤其涉及一種高速水柱慣性拋射筒。
背景技術
隨著各種硬性緩沖材料(如橡膠、硬性鋁等)、緩沖油缸或氣缸等的開發與使用,高速負載的緩沖與回收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使得慣性拋射的應用很廣泛,如航母彈射器、各種加載平臺等。拋射筒帶動待拋物獲得一定初速度后突然停止,待拋物在慣性的作用下實現發射過程。現有水柱拋射筒的水柱慣性拋射出拋射筒的過程中,由于筒座與上筒體之間為一體結構或固定連接,所以當水柱開始拋射后,拋射筒底部將形成負壓,該負壓將導致拋射筒內水柱噴射過程中形狀的破壞,甚至無法以水柱的形式噴射出去。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就在于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提供一種水柱拋射時拋射筒底部沒有負壓的高速水柱慣性拋射筒。
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上述目的:
本發明包括上筒體、筒座和限位環,所述筒座的上端邊緣均勻分布有向上凸起的筒座凸塊,相鄰的所述筒座凸塊之間形成凹槽,所述上筒體的下端邊緣均勻分布有向外凸起的上筒體凸塊,所述上筒體凸塊置于所述凹槽內,所述上筒體凸塊的厚度小于所述筒座凸塊的高度,所述限位環套裝于所述筒座凸臺的上表面。在動力源推動下,拋射筒整體在炮膛內豎直向上運動,當開始緩沖回收時,由于筒座凸塊的高度和上筒體凸塊的厚度之差,筒座和限位環首先被緩沖材料擋住,停止向上運動,拋射筒內的水和上筒體在慣性的作用下繼續向上移動,上筒體與筒座之間托開,使水柱底部與大氣相通,從而避免了在水柱底部形成負壓,上筒體凸塊遇到限位環時也停止向上運動,筒內的水在慣性作用下繼續向上運動,直至全部拋出拋射筒,實現水柱的發射過程。
進一步,所述限位環通過螺釘與所述筒座凸塊連接,所述上筒體凸塊可以在筒座凸塊之間形成的凹槽和限位環之間沿軸向方向移動。由于限位環穿過上筒體,安裝在筒座凸塊上表面上,使筒座和上筒體之間不會完全托開,便于拋射筒重復安裝和整體取出。
所述限位環包括下端的橡膠環和上端的限位鋼環。當整個拋射筒遇到緩沖材料開始緩沖回收時,筒座和限位環首先被緩沖材料擋住,上筒體凸塊隨后撞擊在限位環下端的橡膠環上,從而有效保護上端的限位鋼環不受損壞。
所述上筒體與所述筒座之間的接觸面為錐形面。為了便于上筒體和筒座之間自動重復裝配和分離,兩者接觸面處設計成錐形結構,上筒體底部接觸面處為錐形凸臺,筒座接觸面處為錐形凹槽。
所述上筒體與所述筒座之間接觸的錐形面上設置有O型密封圈。上筒體底部接觸面的錐形凸臺圓周方向上設置由O型密封槽,槽內放置O型密封圈,利用上筒體自身的重量將O型密封圈壓緊,防止拋射筒內的水外泄。
所述筒座凸塊和所述上筒體凸塊數量相等,兩者之間錯位安裝。
所述上筒體凸塊的厚度比所述筒座凸塊的高度小2cm~10cm;最佳為8cm。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發明通過上筒體和筒座采用分離式結構,在水柱出拋射筒的過程中,將拋射筒的底部與大氣相通,消除拋射筒底部的負壓,從而實現了規則水柱的發射過程。具體優點如下:
1、本發明中拋射筒為分離式結構,上筒體和筒座之間可以分離,實現水柱發射過程中,水柱底部與大氣相通,從而避免了水柱底部負壓對水柱形狀的影響。
2、拋射筒上筒體和筒座均設計成錯位安裝凸塊結構,上筒體上的凸塊高度低于筒座上的凸塊高度,在撞擊回收過程中可以實現上筒體與筒座自動分離。
3、拋射筒上筒體和筒座的接觸面處設計成錐形結構,之間放置O型密封圈,利用上筒體自身的重量將密封圈壓緊,防止拋射筒內的水外泄。
4、通過設置限位環,拋射筒撞擊回收后可以自動回位,實現拋射筒重復使用和便于整體取出。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所述高速水柱慣性拋射筒的三維立體圖;
圖2是本發明所述高速水柱慣性拋射筒的剖視圖;
圖中:1—上筒體,2—限位鋼環,3—O型密封圈,4—筒座,5—橡膠環,6—螺釘,7—上筒體凸塊,8—筒座凸塊。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和圖2所示:本發明包括上筒體1、筒座4和限位環,筒座4的上端邊緣均勻分布有向上凸起的多個筒座凸塊8,相鄰的筒座凸塊8之間形成凹槽,上筒體1的下端邊緣均勻分布有向外凸起的多個上筒體凸塊7,上筒體1凸塊與筒座凸塊8數量相同,上筒體1凸塊置于凹槽內,上筒體凸塊7的厚度比筒座凸塊8的高度小8cm,限位環包括下端的橡膠環5和上端的限位鋼環2,限位環套裝于上筒體1的外面。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總體工程研究所,未經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總體工程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321349.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