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含氧化合物加氫催化劑及其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320374.2 | 申請日: | 2012-08-3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657657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3-26 |
| 發明(設計)人: | 高俊魁;王娟;鐘進;吳巍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B01J23/80 | 分類號: | B01J23/80;C07C31/20;C07C31/125;C07C29/60;C07C29/149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00728 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氧化 加氫 催化劑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為一種含氧化合物加氫催化劑及其制備方法,具體地說,是一種含銅-鋅的催化劑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生物柴油的大規模生產導致副產物甘油產量過剩。利用此類甘油資源,通過催化加氫生產高附加值的1,2-丙二醇,是支持生物柴油產業發展的重要研究方向。另外生物柴油的主產品脂肪酸甲酯也可用于生產高附加值的高碳醇,開發新的脂肪酸甲酯生產高碳醇的技術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CN200610105255.X公開了一種甘油加氫制備1,2-丙二醇的方法,采用CuO-SiO2催化劑,其中含30~65質量%的CuO,該催化劑在使用前需還原,用于甘油加氫,在配制高濃度甘油溶液的情況下甘油轉化率較低。
USP5214219公開了一種甘油加氫制備1,2-丙二醇和乙二醇的工藝,該工藝采用CuO、ZnO和Al2O3為催化劑,反應壓力5~20MPa,甘油轉化率為93.2%時,1,2-丙二醇的最高選擇性達94%,但此結果是在15MPa的壓力下獲得的。
CN200710020031.3公開了一種甘油催化加氫連續制備1,2-丙二醇的方法,該方法使用含有銅和鋅和錳/或鋁的催化劑,在溫度200~250℃、壓力2.5~5.0MPa下進行甘油催化加氫反應,1,2-丙二醇選擇性可達95質量%,但轉化率低于95%。
CN200810034426.3公開了一種Cu-Zr-A催化劑,其中的A選自鈦、鎢或鉬,在溫度220℃、壓力6.0MPa、空速0.5h-1的條件下,甘油轉化率可達99%,1,2-丙二醇選擇性為95%,但其采用的金屬較貴,并且H2/甘油摩爾比為較高,為50。
CN101816936公開了一種Cu-A-Al催化劑,其中A為Ni、Zn、Sn、Co、Fe、Mn、Ti、W中的一種或幾種,但該催化劑的甘油轉化率和1,2-丙二醇的選擇性都不高。
CN102040477A公開了一種甘油加氫制備1,2-丙二醇的方法,使用銅鋅鋁碳多組分復合催化劑,該催化劑的甘油轉化率能達到90%以上,但丙二醇選擇性低于90%。
CN101298052A公開了一種銅鋅催化劑,該催化劑采用中孔分子篩,負載一定量的銅和鋅,該催化劑用于脂肪酸甲酯加氫的轉化率稍低。
USP5120700公開了一種銅-鐵-鋁-鋅催化劑,用于脂肪酸甲酯加氫制備高碳醇,但反應壓力較高。
USP5124491公開了一種銅-鉻-鎂-硅-鋇催化劑,該催化劑具有較高的脂肪酸甲酯加氫活性,但選擇性較低。
Chen?Y?Z等人(Catalysis?Letters,1997,48:101-104)公開了一種Cu-B2O3/SiO2催化劑,用于脂肪酸甲酯間歇式加氫生產高碳醇,但效果不甚理想。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含氧化合物加氫催化劑及其制備方法,該催化劑用于酯、酸、醇等含氧化合物的加氫反應,可以提高加氫原料轉化率。
本發明提供的含氧化合物加氫催化劑,包括氧化鋁載體和以干基載體為基準計算的含量如下的活性組分:
氧化硼????1~25質量%,
氧化鋅????2~30質量%,
銅????????2~16質量%。
本發明在氧化鋁載體中負載適量銅-鋅-硼,可有效提高催化劑用于含氧化合物加氫反應的活性,并增加催化劑的壽命,且加氫反應條件溫和。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以氧化鋁為載體,在銅-鋅組分中加入氧化硼,可有效提高催化劑的加氫反應活性,并保持較高的目的產物選擇性,且催化劑壽命也有所提高。
本發明以氧化鋁為載體,負載活性組分氧化硼、氧化鋅和銅,活性組分含量以載體為基準計算,優選的活性組分的含量為:氧化硼3~20質量%、更優選4~15質量%,氧化鋅6~20質量%,銅4~12質量%。
所述的催化劑中所含銅與鋅的摩爾比優選1:1.5。
所述的氧化鋁優選γ-氧化鋁,其比表面積為180~400m2/g、優選240~350m2/g,孔體積為0.2~0.8cm3/g、優選0.3~0.6cm3/g。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未經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320374.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