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零排放的小區污水資源化處理裝置無效
| 申請號: | 201210315385.1 | 申請日: | 2012-08-3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976548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3-20 |
| 發明(設計)人: | 王淑梅;陳少華;張召基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C02F9/14 | 分類號: | C02F9/14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361021 福***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排放 小區 污水 資源 處理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污水處理與資源化技術的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零排放的小區污水資源化處理裝置,處理后的水質可到達不同的回用要求。
背景技術
我國水資源人均占有量不足2200m3,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美國的20%,俄羅斯的15%。全國每年缺水近400億m3,全國66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面臨缺水問題,城市、工業年缺水近60億m3,農業每年因旱減產糧食280多億公斤。隨著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城市的缺水現象更加嚴重。同時,隨著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規模不斷向周圍擴展。在眾多城市的邊緣地區以及旅游景區出現了新的建筑小區,有賓館、住宅、學校、休閑娛樂設施、醫院等。由于小區位置分散,若全部污水依靠城市污水廠處理,收集輸送難度較大,小區的污水若都就近排入地面水體,會污染了周圍環境,特別是有些旅游景點,地面水體水質惡化,與周圍環境極不協調。另外,小區綠化、水景等引起用水量不斷加大,使城市供水能力顯得不足,造成我國水資源危機日益嚴重。為了緩解水資源危機,針對居民小區污水狀況及雜用水要求,建立小區污水處理站,將污水處理達標后作為雜用水回用于小區,這是解決現有生活污水排放污染及及解決用水不足問題行之有效的手段
生活污水是一種穩定的水資源,小區的生活污水經過適當處理后,不僅可以為水資源匱乏地區提供了新的“水源”,即使對水源豐沛的地區,也可以起到防治污染的作用,減輕城市下水管網和污水處理的壓力,具有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但目前常用的污水處理和中水制備方法大多是建造大型污水處理廠或污水處理裝置,而缺少適用于社區、園區、樓宇乃至家庭的污水處理技術與設備。
小區生活污水處理及回用工藝是在傳統的城市污水處理工藝的基礎上起來的,多采用生物處理+物化處理工藝。對于生物處理單元,通常采用活性污泥法或生物膜法,雖然這些技術較成熟,但活性污泥法對沖擊負荷適應能力差,易發生污泥膨脹,處理構筑物多,占地面積大,基建投資和運行費用高,管理復雜等,不適宜小區污水處理。生物膜法具有抗沖擊負荷、適宜中小水量等優點,但其負荷較低,投資高,其中,生物接觸氧化是應用最廣泛的方法,主要優點是停留時間短、易掛膜,尤其適合設備化,埋地建設倍受用戶青睞,但由于維修管理及設備防腐等方面的問題,近年來應用受到限制。對于物化處理,主要采用混凝沉淀+?過濾+消毒處理,具有占地面積小,異味小等優點,但運行管理復雜,投資和運行成本高。近年新興的膜生物反應器雖可省去二沉池和砂濾池,但由于膜材料價格昂貴,使膜生物反應器的投資成本及運行費用都較高。因此開發經濟高效的污水處理與回用方法仍然是很必要的。
本發明針對小區中水處理常用技術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以及城市用水量劇增,對中水回用量以及回用用途激增等現狀,綜合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的優勢,提出一種零排放的小區污水資源化處理技術,并在此技術的基礎上開發發明一種零排放的小區污水資源化處理裝置,通過負荷匹配實現生化-物化聯合調控優化組合,對小區污水進行有效穩定的處理并回用。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開發一種零排放的小區污水資源化處理裝置。該裝置具有投資少、占地面積小、運行費用低、管理方便的特點,適合于小型化、商品化和定型化。
本發明提出的一種零排放的小區污水資源化處理裝置由生化處理系統、物化處理系統、消毒系統及臭氣處理系統組成,各系統之間通過管路連接。
所述生化處理系統由格柵、調節池、提升泵及曝氣生物濾池依次通過管路連接組成。其中格柵、調節池可以合建,可以將格柵置于調節池的污水入流端,主要作用是去除大塊懸浮物和固體顆粒,調節水量水質。調節池內設提升泵,用于將調節后的水提升至曝氣生物池。曝氣生物濾池是集好氧或缺氧的生物降解和過濾為一體的污水處理工作單元,具有去除SS、COD、BOD、硝化、脫氮、降磷的作用。其特點是在一級強化處理的基礎上集生物氧化與過濾于一體,節省了二次沉淀池,其容積負荷大,水力停留時間短,基建投資少,出水水質好,能源消耗低,運行費用省。
所述由格柵、調節池及曝氣生物濾池組成的生化系統采用埋地設計,格柵置于調節池的污水入流端、調節池采用密閉設計,臭氣收集后進入生物除臭系統。
所述生物除臭系統采用生物濾池技術除臭,氣體接觸停留時間30s。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未經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315385.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