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空調機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304282.5 | 申請日: | 2012-08-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148643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6-12 |
| 發明(設計)人: | 關谷禎夫;米田廣;臺坂恒;山崎洋 | 申請(專利權)人: | 日立空調·家用電器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F25B39/04 | 分類號: | F25B39/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銀龍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張敬強;嚴星鐵 |
| 地址: | 日本*** | 國省代碼: | 日本;JP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空調機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空調機。
背景技術
空調機中(空氣調節機、空調設備)中,利用換熱器作為冷凝器時,冷凝域的制冷劑溫度和過冷域的制冷劑溫度差變大。因此,以多個列形成了交叉翅片管(cross-fin?tube)型換熱器時,產生冷凝域的制冷劑所保有的熱量在翅片的列間傳導(跨列傳導),向過冷域的低溫制冷劑移動的現象。因此,存在作為冷凝器的性能下降的課題。作為解決此課題的技術,已知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技術。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平8-54194號公報
為了提高與空氣之間的傳熱性能,存在在翅片設置切起部的方案。另一方面,為了防止翅片的列間導熱,有時切斷翅片的一部分來設置切槽。而且,還存在為了提高與空氣之間的傳熱性能,并且防止上述的導熱,并用切槽和切起部的方案。但是,只利用這樣的技術,作為防止導熱以及提高熱性能的技術來說還是不充分的。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鑒于上述課題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進一步提高了與空氣間的傳熱性能的空調機。
本發明者們為了解決上述課題專心研究的結果,發現了通過使切起部和切槽成為規定的配置從而能夠解決上述課題,而完成了本發明。
根據本發明,能夠提供與空氣間的傳熱性能進一步提高的空調機。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空調機100的整體結構的圖。
圖2是表示適用于本實施方式的空調機100的室內換熱器6的結構的圖。
圖3是表示適用于室內換熱器6的第1實施方式的再熱器6b的結構的圖。
圖4是表示適用于室內換熱器6的第1實施方式的再熱器6b的結構的圖。
圖5是表示適用于室內換熱器6的第1實施方式的再熱器6b的連接部附近的放大圖。
圖6是表示再熱器6b的總散熱量的圖表。
圖7是表示再熱器6b的總散熱量的圖表。
圖8是表示再熱器6b的第一列的散熱量的圖表。
圖9是表示適用于室內換熱器6的第2實施方式的再熱器6bB的結構的圖。
圖10是表示適用于室內換熱器6的第2實施方式的再熱器6bB的結構的圖。
圖11是表示適用于室內換熱器6的第3實施方式的再熱器6bC的結構的圖。
圖12是表示適用于室內換熱器6的第4實施方式的再熱器6bD的結構的圖。
圖13是表示適用于室內換熱器6的第5實施方式的再熱器6bE的結構的圖。
圖14是表示適用于室內換熱器6的第6實施方式的冷卻器6aA的結構的圖。
圖中:6—室內換熱器(換熱器),6a—冷卻器,6b—再熱器,10—切槽,10a—切槽(第1切槽),10b—切槽(第2切槽),11—連接部,11a—連接部(第1連接部),11b—連接部(第2連接部),12—切起部,12a—切起部(第1切起部),12b—切起部,12c—切起部(第2切起部),12d—切起部,13—傳熱管,13a—傳熱管(構成第1多個傳熱管的傳熱管),13b—傳熱管(構成第2多個傳熱管的傳熱管),13c—傳熱管(構成第3多個傳熱管的傳熱管),20a—中心線(連結第1多個傳熱管的中心之間的線),20b—中心線(連結第2多個傳熱管的中心之間的線),20c—中心線(連結第3多個傳熱管的中心之間的線),21a-列間中心線(第1列間中心線),21b-列間中心線(第2列間中心線)。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說明用于實施本發明的方式(本實施方式)。首先,參照圖1以及圖2,說明本實施方式的空調機的整體結構。之后,參照圖3~圖8,說明構成本實施方式的空調機的換熱器的結構。另外,圖9~圖14是參照圖1~圖8說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變形例。
1.第1實施方式
第1實施方式的空調機是熱泵型空調機。具體而言,圖1(冷凍循環系統圖)所示的第1實施方式的空調機100由壓縮機1、四通閥2、室外換熱器3、室外送風機4、膨脹閥5、室內換熱器6、以及室內送風機7構成。另外,在圖1中,用圖中的箭頭表示制冷劑的流向。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日立空調·家用電器株式會社,未經日立空調·家用電器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304282.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