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治療牛皮癬的中藥敷劑無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210286355.2 | 申請日: | 2012-08-0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846970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1-02 |
| 發(fā)明(設(shè)計)人: | 景東旭 | 申請(專利權(quán))人: | 景東旭 |
| 主分類號: | A61K36/8988 | 分類號: | A61K36/8988;A61K9/06;A61P17/06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452470 河南省*** | 國省代碼: | 河南;41 |
| 權(quán)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guān)鍵詞: | 治療 牛皮癬 中藥 敷劑 | ||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中藥領(lǐng)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牛皮癬的中藥外用敷劑。
背景技術(shù)
牛皮癬的病因較為復雜,迄今為之尚無確切定義,大多中藥師是根據(jù)經(jīng)驗施治;所以,用于治療牛皮癬的中藥種類繁多,針對各種病因引起的癥狀,選用不同的藥物施治;雖然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和緩解作用,但是存在著治療成本高,無法根治的技術(shù)難題。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息風止痙、祛風解表、涼血止血、清肝瀉火功效的中藥制劑,用于治療牛皮癬。
本發(fā)明采用了如下的技術(shù)方案:選取的原材料及其重量組份分別是:
土荊皮15份、大風子12份、白僵蠶10份、天麻9份、鉤藤6份、馬錢子12份、羚羊角7份、地榆10份、槐角15份、赤芍9份、桑枝30份;
輔料:麻油200份、蜂蠟60份。
本發(fā)明選取的原料藥材中,土荊皮【功能主治】殺蟲,止癢。用于疥癬瘙癢。
大風子:【性味歸經(jīng)】辛,熱,有毒。【功能主治】祛風,攻毒,殺蟲。用于麻風、疥癬。
白僵蠶:祛風解痙,化痰散結(jié)。主治:驚癇抽搐,中風口眼歪斜,破傷風,偏正頭痛,瘰癘痰核,痄腮,咽喉腫痛,目赤流淚,齒痛牙疳,女子崩帶,疔瘡腫毒,風疹瘙癢;風瘡癮疹,丹毒,乳腺炎。
天麻,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其干燥塊莖亦稱天麻,是一味常用而較名貴的中藥,臨床多用于頭痛眩暈、肢體麻木、小兒驚風、癲癇、抽搐、破傷風等癥。
鉤藤:性味:甘苦;微寒。功能:清熱平肝;熄風止痙。主治:小兒驚風;夜啼;熱盛動風;子癇;肝陽眩暈;肝火頭脹痛。
馬錢子:通絡止痛:用治風濕頑痹或拘攣麻木。消腫散結(jié):用治外傷瘀腫疼痛及癰疽腫痛。近年用治多種癌腫,有一定療效。治療小兒麻痹后遺癥,腰椎間盤突出癥,三叉神經(jīng)痛,類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跌打損傷、瘀血疼痛,風寒濕痹、全身關(guān)節(jié)拘急、麻木,癌腫等。主治咽喉痹痛,癰疽腫毒,風痹疼痛,骨折,面神經(jīng)麻痹,重癥肌無力。
羚羊角:性味,咸、寒。功用,清熱鎮(zhèn)痙,平肝熄風,解毒消腫。主治高熱神昏、譫語發(fā)狂、驚癇抽搐、目赤腫痛等癥。
槐角:性味與歸經(jīng):苦,寒。歸肝、大腸經(jīng)。功能與主治: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用于腸熱便血,痔腫出血,肝熱頭痛,眩暈目赤。
地榆【性味歸經(jīng)】苦酸;寒;無毒。歸肝;肺;腎;大腸經(jīng)。【功效主治】涼血止血,清熱解毒,消腫斂瘡。吐血,咯血,衄血,尿血,便血,痔血,血痢,崩漏,赤白帶下,瘡癰腫痛,濕疹,陰癢,水火燙傷,蛇蟲咬傷。【藥理作用】1、收斂作用地榆含有鞣質(zhì),具有收斂作用,能止瀉和止血。2.抗菌作用體外實驗證明:地榆100%的煎液對傷寒桿菌、腦膜炎雙球菌、福氏痢疾桿菌、宋內(nèi)痢疾桿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白喉桿菌、大腸桿菌、枯草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綠膿桿菌、霍亂弧菌及人型結(jié)核桿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赤芍:功能,行瘀、止痛、涼血、消腫。主治:治瘀滯經(jīng)閉、疝瘕積聚、腹痛、脅痛、衄血、血痢、腸風下血、目赤、癰腫、跌撲損傷。
桑枝:該品為桑科植物桑的嫩枝。春末夏初采收,去葉,曬干,或趁鮮切片,曬干。清熱祛濕通絡。用于風濕熱痹、四肢關(guān)節(jié)疼痛。該品能祛風通絡利關(guān)節(jié),可單獨重用該品(以老桑枝為宜)治療關(guān)節(jié)紅腫熱痛等屬熱痹的關(guān)節(jié)病變,亦可配合其他藥物同用。該品主要作用為祛風通絡。主治風濕痹癥,而尤宜于上肢痹痛。
蜂蠟【來源】本品為蜜蜂科昆蟲中華蜜蜂或意大利蜂分泌的蠟。將蜂巢置水中加熱,濾過,冷凝取蠟或再精制而成。【制法】用時熔化,澄清,除去雜質(zhì)。其主要成份有:酸類、游離脂肪酸、游離脂肪醇和碳水化合物。此外,還有類胡蘿卜素、維生素A、芳香物質(zhì)等。【性味歸經(jīng)】甘,微溫。【功能主治】收澀,斂瘡,生肌,止痛,調(diào)理。外用于潰瘍不斂,臁瘡糜爛,創(chuàng)傷,燒、燙傷。
麻油:【英文名】SEMEN?SESAMI?NIGRUM【別名】胡麻、油麻、巨勝、脂麻、香油;【功能主治】潤滑劑及賦形劑。內(nèi)服可潤腸、潤肺;外用作為軟膏及硬膏基質(zhì);外敷用,如燙傷、燒傷、瘡等,用麻油和(拌)藥(粉狀),敷在患處,不干不裂,好的快。以上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制備方法:步驟1.將重量組份的土荊皮、大風子、白僵蠶、天麻、鉤藤、馬錢子、羚羊角、地榆、槐角、赤芍、桑枝共為粗粉麻油內(nèi)煎熬至藥粉呈深褐色為度,去渣過濾后,入蜂蠟收膏,獲得藥膏;
步驟2.將步驟1獲得的藥膏均勻涂在消毒紗布上即成。
使用方法:敷于患處,每日換2-3次。
該專利技術(shù)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shù)是否侵權(quán)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quán)人授權(quán)。該專利全部權(quán)利屬于景東旭,未經(jīng)景東旭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quán)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quán)和技術(shù)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286355.2/2.html,轉(zhuǎn)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