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移植腎排斥反應預警試劑盒及其使用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210274207.9 | 申請日: | 2011-12-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854305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1-02 |
| 發明(設計)人: | 石炳毅;許曉光;黃海燕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〇九醫院 |
| 主分類號: | G01N33/53 | 分類號: | G01N33/53 |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中知識產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11223 | 代理人: | 王明霞 |
| 地址: | 100091 北京市海淀區黑***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移植 排斥 反應 預警 試劑盒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申請是專利申請201110438939.2的分案申請。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預警試劑盒,具體講,涉及一種移植腎排斥反應預警試劑盒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術
全球因慢性腎功能衰竭而行透析的人數已由1990年的42.6萬人增加至2000年的106.5萬人,預計到2010年將達到200余萬人。這一人數的增長,致使全球透析費用迅速增長,對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均造成了巨大的經濟負擔。我國約有100萬尿毒癥患者,每年新增12萬人,每年約有50萬患者需要腎移植。目前我國已累計開展各種器官移植近10萬例,成為世界第二器官移植大國,其中最多的是腎臟移植,累計達8萬多例。移植受者和移植物有功能長期存活是器官移植追求的最終目標。隨著手術技術的進步、組織配型技術的提高和免疫抑制劑的發展,腎移植術后1年存活率已大大提高,但長期預后仍有待改善。急性排斥反應的反復發作和慢性排斥反應是引起移植物失功的主要原因,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所帶來的毒副作用,如腎毒性、感染、誘發腫瘤等,亦影響移植物及受者的長期存活。
反復發作的急性排斥反應與慢性排斥反應是引起移植物失功的重要原因,但臨床上缺乏有效的動態監測與無創診斷手段。移植腎穿刺活檢是目前最可靠的診斷方法,但具有創傷性,可引起感染、出血、甚至移植物丟失等,不易被患者接受且不利于動態觀察。并且活檢取材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根據Banff標準,許多臨床懷疑移植腎排斥的患者在病理形態上可能并不能符合排斥的診斷標準。
因此,迫切需要探索適合我國人群的、可靠的、可滿足動態觀察需要的移植腎排斥反應無創性診斷方法。該課題的完成將在很大程度上輔助延長患者移植后生存期,提高生存質量,減少國家醫療投入,節省家庭開支,具有極大的臨床應用價值和社會、經濟效益,并有助于我國移植界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自主知識產權成果的產出。
移植腎排斥反應的無創診斷技術的研究現狀:自20世紀80年代起,移植學界已開始動態觀察移植受者各種血清中多種細胞因子水平及變化,探索移植排斥反應的發生機制及其診斷方法。例如IL-6、可溶型IL-6受體(IL-6R)可溶性CD30(sCD30)、肝細胞再生因子(hepatocyte?growth?factor,HGF)、IL-18、轉移生長因子-β(Transforming?Growth?Factor?Beta,TGF-β)、IL-17、顆粒酶B、穿孔素、FasL、粒溶素、CD154、ICOS、CTLA4、PD-1等分子與移植腎排斥反應相關。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〇九醫院器官移植中心在1994年對37例腎移植受者和55名正常人血清IL-6水平的動態測定,結果表明,移植腎急性排異患者血清IL-6水平明顯升高,而慢性排異患者IL-6水平無顯著變化,提示血清IL-6水平監測是移植腎排斥反應的重要診斷指標之一;隨后,又分別對血清免疫細胞抑制性受體(leukocyte-associated?Ig-like?receptor-1,LAIR-1),可溶型LAIR-2分子,HLA-G,血小板/T細胞活化抗原1(platelet?and?T?cell?activation?antigen?1,PTA1,CD226)和同種異體混合淋巴細胞反應中特異性表達的p140等與移植腎排斥反應的相關性進行了研究和報道。然而,盡管眾多科研工作者致力于篩選移植排斥特異性的生物標記,但至今尚未篩選出特異性分子應用于排斥反應的無創性診斷和鑒別診斷。目前國際上仍缺乏移植腎排斥反應的無創診斷和預警體系。
移植排斥反應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機制均參與這個過程,而且,移植物的差異,手術的影響,移植受者個體的差異以及臨床上不同免疫抑制方案的應用等眾多因素的參與使移植排斥反應的診斷更加復雜和困難。另外,既往研究表明,通過檢測單個分子來明確診斷移植排斥反應有很大的難度。早期卵巢上皮癌的血清診斷體系的成功建立,為移植排斥反應的無創診斷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2005年,耶魯大學的Gil等通過對已知蛋白標記的篩選,成功建立了由Leptin,泌乳刺激素(prolactin),骨橋蛋白(osteopontin,OPN)和胰島素樣生長因子Ⅱ(IGF-Ⅱ)組成的早期卵巢上皮癌的血清診斷體系,將診斷敏感度、特異性、陽性預測值(positive?predictive?value,PPV)和陰性預測值(negtive?predictive?value,NPV)分別提高至95%、95%、95%和94%。因此,在鑒定移植排斥特異性標志物的同時,對已知的移植排斥相關的生物標記進行篩選和組合,通過多分子綜合分析,建立排斥反應的聯合標志物群診斷和預警體系,具有更強的可行性和更高的敏感度。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〇九醫院,未經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〇九醫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274207.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