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手提袋提繩及加工方法無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210270699.4 | 申請日: | 2012-08-0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771984A | 公開(公告)日: | 2012-11-14 |
| 發(fā)明(設計)人: | 張苗苗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塘區(qū)軍之印紙品加工廠 |
| 主分類號: | A45C13/30 | 分類號: | A45C13/30;D07B1/14 |
| 代理公司: | 總裝工程兵科研一所專利服務中心 32002 | 代理人: | 楊立秋 |
| 地址: | 214035 江蘇省***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手提袋 加工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包裝領域,尤其是一種手提袋提繩及加工方法。
背景技術
手提袋提繩是手提袋的重要部分,人們連接手提袋提繩與袋體時,一般先將提繩穿過袋體上的圓孔,然后將提繩打結形成一個限位部,但這種方法形成的限位部直徑較小,容易從圓孔中脫出,而且繩結不規(guī)則,袋體上的圓孔受力不均衡,使圓孔容易撕裂,另外需要將該提繩與袋體分離時也不方便,不容易實現提繩的重復應用。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手提袋提繩及加工方法,該手提袋提繩不容易從袋體圓孔中脫出,而且圓孔不容易撕裂,手提袋提繩容易與袋體分離。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包括提繩本體,提繩本體末端設有限位部,限位部直徑為提繩本體直徑3倍以上。
所述限位部為圓形片狀物。
所述提繩本體末端有L型金屬端頭,與限位部螺栓連接。
加工所述手提袋提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加工金屬套筒的步驟,金屬套筒的直徑與提繩直徑匹配;將提繩末端穿入金屬套筒的步驟;對金屬套筒進行擠壓的步驟,使金屬套筒與提繩緊固連接,同時在金屬套筒外表面形成外螺紋;將金屬套筒折彎成L型的步驟;加工限位部的步驟,在限位部上形成與金屬套筒上外螺紋相匹配的內螺紋。
由于本手提袋提繩上的限位部較大,不容易從袋體圓孔中脫出,連接部位片狀圓形,確保圓孔受力均勻不容易撕裂,由于限位部與端頭螺栓連接,方便手提袋提繩與袋體的分離,使提繩可以重復使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使用本發(fā)明的手提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包括提繩本體1,提繩本體末端設有限位部2,限位部2直徑為提繩本體1直徑3倍以上。
為了使圓孔受力更均勻,所述限位部2為圓形片狀物。
為了方便限位部與手提袋提繩的連接,所述提繩本體1末端有L型金屬端頭,與限位部2螺栓連接。
上述手提袋提繩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加工金屬套筒的步驟,金屬套筒的直徑與提繩直徑匹配;將提繩末端穿入金屬套筒的步驟;對金屬套筒進行擠壓的步驟,使金屬套筒與提繩緊固連接,同時在金屬套筒外表面形成外螺紋;將金屬套筒折彎成L型的步驟;加工限位部的步驟,在限位部上形成與金屬套筒上外螺紋相匹配的內螺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塘區(qū)軍之印紙品加工廠,未經北塘區(qū)軍之印紙品加工廠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270699.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