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玻璃纖維成型工藝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267143.X | 申請日: | 2012-07-3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756482A | 公開(公告)日: | 2012-10-31 |
| 發明(設計)人: | 張衛青;陸旗瑋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國玻汽車配件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9C70/34 | 分類號: | B29C70/3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趙榮之 |
| 地址: | 401221 重慶市長壽區*** | 國省代碼: | 重慶;8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玻璃纖維 成型 工藝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玻璃纖維成型工藝,具體涉及一種綠色環保的玻璃纖維成型工藝。
背景技術
現有的玻璃纖維成型工藝如圖1所示,先將玻璃纖維在有機粘結劑(例如酚醛樹脂、環氧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等)中浸漬,再將浸漬后的玻璃纖維置入模具中或纏繞在模具上,最后對玻璃纖維施加高溫定型,使粘結劑發揮粘結作用,從而得到玻璃纖維成型產品。
現有的玻璃纖維成型工藝中必須用到有機粘結劑才能使玻璃纖維成型,這本身就存在對環境的污染,并且對于一些特殊的玻璃纖維成型產品,比如汽車排氣管消聲器中的玻璃纖維填充產品,玻璃纖維中含有的有機粘結劑更是會在尾氣排放過程中因為高溫而大量揮發,對環境的污染較大,即使是僅將玻璃纖維用塑料袋外包裝成型,也存在塑料袋外包裝的熔化污染。
因此,需要改善玻璃纖維的成型工藝流程,在不影響玻璃纖維成型效果的前提下,不使用有機粘結劑等環境污染物,以達到零排放的目的。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玻璃纖維成型工藝,玻璃纖維成型效果良好,并且整個工藝中不使用有機粘結劑等環境污染物,成型工藝及成型產品均綠色環保。
本發明的玻璃纖維成型工藝,包括如下步驟:
1)膨化分散玻璃纖維;
2)將膨化后的玻璃纖維置入模具中或纏繞在模具上;
3)對模具中或纏繞在模具上的玻璃纖維施加蒸汽或加溫加壓,使玻璃纖維定型;
4)待定型的玻璃纖維冷卻后,脫模,得到玻璃纖維成型產品。
進一步,所述步驟3)中,蒸汽的溫度為120~150℃,蒸汽的壓力為300~500KPa,施加蒸汽保持時間為5~10min。
進一步,所述步驟3)中,加溫的溫度為120~150℃,加壓的壓力為300~500KPa,加溫加壓保持時間為5~10min。
進一步,所述玻璃纖維為無堿玻璃纖維。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發明先將玻璃纖維膨化分散,再對膨化后的玻璃纖維施加蒸汽或加溫加壓定型,就能夠得到玻璃纖維成型產品,并且成型效果良好,整個工藝中沒有使用有機粘結劑等環境污染物,成型工藝及成型產品均綠色環保。
使用本發明的工藝使玻璃纖維成型為需要的形狀,填充到汽車排氣管消聲器中,玻璃纖維不會揮發污染物,達到了零排放的目的。
附圖說明
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其中:
圖1為現有的玻璃纖維成型工藝的工藝流程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1的工藝流程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2的工藝流程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3的工藝流程圖;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4的工藝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詳細的描述。
實施例1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1的工藝流程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的玻璃纖維成型工藝,包括如下步驟:
1)膨化分散玻璃纖維,所述玻璃纖維為無堿玻璃纖維;
2)將膨化后的玻璃纖維置入模具中;
3)對模具中的玻璃纖維加溫加壓,加溫的溫度為150℃,加壓的壓力為500KPa,加溫加壓保持時間為5min,使玻璃纖維定型;
4)待定型的玻璃纖維冷卻后,脫模,得到玻璃纖維成型產品。
實施例2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2的工藝流程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的玻璃纖維成型工藝,包括如下步驟:
1)膨化分散玻璃纖維,所述玻璃纖維為無堿玻璃纖維;
2)將膨化后的玻璃纖維置入模具中;
3)對模具中的玻璃纖維施加蒸汽,蒸汽的溫度為120℃,蒸汽的壓力為300KPa,施加蒸汽保持時間為10min,使玻璃纖維定型;
4)待定型的玻璃纖維冷卻后,脫模,得到玻璃纖維成型產品。
實施例3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3的工藝流程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的玻璃纖維成型工藝,包括如下步驟:
1)膨化分散玻璃纖維,所述玻璃纖維為無堿玻璃纖維;
2)將膨化后的玻璃纖維纏繞在模具上;
3)對纏繞在模具上的玻璃纖維施加蒸汽,蒸汽的溫度為120℃,蒸汽的壓力為300KPa,施加蒸汽保持時間為10min,使玻璃纖維定型;
4)待定型的玻璃纖維冷卻后,脫模,得到玻璃纖維成型產品。
實施例4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國玻汽車配件有限公司,未經重慶國玻汽車配件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267143.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