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玉米壟側雙行寬窄穴距同步栽培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210257289.6 | 申請日: | 2012-07-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742445A | 公開(公告)日: | 2012-10-24 |
| 發明(設計)人: | 高榮;張玉華;高淑紅 | 申請(專利權)人: | 高榮 |
| 主分類號: | A01G1/00 | 分類號: | A01G1/00 |
| 代理公司: | 哈爾濱市偉晨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23209 | 代理人: | 張偉 |
| 地址: | 150300 黑龍江省哈*** | 國省代碼: | 黑龍江;2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玉米 雙行 寬窄 同步 栽培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玉米栽培方法,具體涉及一種玉米壟側雙行寬窄穴距同步栽培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由于黑龍江省農業機械化事業的高度發展,玉米的種植方式在黑龍江省發生了更新種植的變化,我省多數農場墾區已全面推廣玉米大壟雙行種植,此項栽培技術解決了大面積種植玉米的單側行間通風透光,對玉米的增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對于現存的很多小壟,則不能使用大壟種植的方法,因此小壟種植的玉米依然不能夠達到有效的通透性,玉米在密不透風的環境下生長嚴重地影響著它的產量,并且玉米質量欠佳,易倒伏。
發明內容
為了使小壟種植達到大壟雙行種植的效益,而且使玉米的通透性能更強,進一步提高玉米的抗倒伏性能,并能達到修閑養地,輪茬種植,進一步提高玉米的畝產量,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玉米壟側雙行寬窄穴距同步栽培方法。
本發明的玉米壟側雙行寬窄穴距同步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驟:起壟→壟面刮土→開溝→播種→復土→施肥→調控,所述方法的具體要求為:
一、整地起壟,壟距為65~70cm;
二、播種時,以兩壟為一個單元,采用兩壟壟內側雙行寬窄穴雙粒的方式播種玉米種子,即,在一個單元的兩壟的內側壟幫上各種植一行種子,其中:同一壟上種植的種子穴距離分別為窄—寬—窄—寬依次循環的模式,同一單元兩壟同步;每穴種子為兩粒,同一壟上相鄰兩穴的寬穴距離為70~66cm,窄穴距離35~33cm。
玉米種子選用高桿大穗型玉米品種。
所述玉米種子要求子粒飽滿,子粒大小一致,無傷病粒,芽胚完整,出芽率達98%以上。
所述玉米原壟雙行播種時,刮去壟上風干土,使刮掉的土覆入單元內兩壟之間,刮平壟面,使壟面露出濕潤土,在此基礎上再進行開溝、播種、均勻復土,用膠滾壓好蓋種土。
所述復土厚度為3cm。
所述播種設計密度按各個玉米品種種植密度要求,可以增加種植密度10%。
所述畝保苗4000株,畝播2000穴,每穴2粒,用種4000粒,壟寬66.7cm,壟側窄行行距40cm,寬行行距93cm,雙行同步:寬穴距66cm,窄穴距33cm。
本發明具有如下優點:
1、本發明添補了不能大壟整地玉米雙行種植的空白,它可以達到玉米大壟雙行栽培同等的效益,在黑龍江省可100%的成功推廣。
2、玉米壟側雙行寬窄雙株同步栽培,超出玉米大壟雙行單側通透,可達到每株玉米兩個側面通透,達到大面積玉米交叉性的通透。
3、以黑龍江省為例,采用本發明所述方法栽培,在全是靠雨養條件下種植高桿大穗型玉米,相對于大壟種植方式,本發明可成功的增加種植密度的10%,對畝種植密度3600株的玉米可提高到畝種植密度4000株。
4、采用本發明所述方法,玉米通透性能良好,提高了玉米的抗倒伏性能,由原來玉米倒伏率15%以上提高到玉米最高不超過3%的倒伏率。
5、此項栽培技術采用了下一年輪側種植,實現了壟作輪茬種植,達到了壟作栽培壟的一側種植、壟的另一側休閑養地,恢復了土壤的團粒結構,倍肥了下一年種植的土地肥力,提高了玉米春種保水抗春旱性能。
6、采用本發明所述方法種植玉米,對照玉米大壟雙行單株模式,同種杜玉1號、畝4000株,經過各1000穗玉米測產,雙株模式比單株模式平均單穗粒重增收10克以上,畝增收玉米100斤以上。
7、試驗過程中,采用本發明所述栽培方法種植玉米連續3年測產,玉米畝產均超過1800斤。
附圖說明
圖1為壟的橫截面結構示意圖,其中,1為壟臺,2為壟側,3為壟底(壟溝)。
圖2是具體實施方式一所述種子種植位置示意圖,4為壟內側,5為壟外側,6為種子,7為一個單元。
圖3為具體實施方式二所述栽培方法平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具體實施方式一:本實施方式的玉米壟側雙行寬窄穴距同步栽培方法按照下述步驟進行:
一、整地起壟,壟距為65~70cm;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高榮,未經高榮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257289.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